“是。”
皇帝想起这个第五子,相貌倒是好,也不蠢笨,但为人太风流不堪,还没娶正妃前,房里就养了一堆美人。
比起其他几个儿子,魏召南既无有权势的生母,名声又糟,对琰王的威胁倒是最小。
最近老四鄯王的眼睛老盯着高位,也该打压了。
皇帝想,魏召南这回出塞若能归来,倒也可以让他放手做些事。琰王不好做的事,他可以出手,例如经手去查老四的外祖吕家贩私盐一案。
*
喻姝要跟去西北之事,官家早上才允准,午后便传到琰王耳朵里。
“夫人,二姑娘求见。”
喻姝还在收拾行囊时,采儿进门说。
“让她走吧,她若不肯走,便晾着。”
喻姝掀起垫絮,那底下藏着二十个药粉包,都是前不久刚做的。她拾起来,全塞进包袱。
梵儿找她还能有什么事?
总不会特意来看望,说一帆风顺吧……
无论他们想什么,她偏不往局中走。
梵儿硬是待了一个时辰,实在等不到人,也无趣地走了。
今晚魏召南没回来,喻姝也不知晓他的行踪。
因为去西北是临时的决定,一趟可是数月的事,她简单用过晚膳便继续收拾,忙活到半宿才睡下。
这回魏召南出使,带了王府的两百随从,手下弘泰,和他的心腹太监十七。
除了他的人,官家还派来一个章家的子弟——章隅。
章隅年方十八,出身世家,乃是皇后的嫡亲外甥,年纪尚轻便拔擢为翊卫,率府兵。
此番皇帝遣他随同出塞,亦有历练之心。
自汴京一路往西北,经河中府、秦州、祁连山、疏勒河,起先还是平壤屋宇,袅袅人烟,可见峻耸的山脉与江流。
等过了陇右道,所见之景又是另一番。
喻姝挑起车帘,放眼望去,只见队伍走在广袤草原中。
他们已经走了半个多月,四月初伊从汴京离开,现在要进入下半旬了,晴光尚好——
只见脚下的草原一望无际,绿草浓密。远方有连绵不绝的山峦,再远些是天际淡泊的云霞。春风一吹,草浪涌动,也吹得人心旷神怡。
他们走过的这些时日,汴京早已春色如许。
四月,都要立夏了吧?
中原的天应该在渐渐回暖,再过些时候,就要换薄薄的夏裳了。也不知是不是西北太偏的缘故,喻姝仍是觉得天寒凉,甚至比离开汴京的那日还要冷。
因为出行从简,又是自己主动要跟来,所以喻姝连侍女采儿都没有带。
她想,采儿也是个弱女子,与其跟着她来西北一路折腾,车马劳顿,倒不如留在王府安逸。
再走远了些,脚下的草地逐渐匿迹,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沙地。
喻姝挑着车帘儿,纵目眺望。
这时正遇傍晚,天际一轮庞大斜阳。
边陲不比汴京,犹近立夏,黄沙漫漫的大漠更是苍茫而荒凉。
汴京是大周最繁华之地。
柳梢挂月黄昏后便是盛夜。除却画舫笙歌,陆上更是商货琳琅,什么时新的蜜枣糕点果子、香靡的水粉胭脂、绢缎锦裙儿、金笼蛐蛐......千灯艳艳三更尽,打照得人儿花了眼。
她以前生活的扬州、汴京,皆是富庶沃土。
头一回出塞远离大周,才知道原来西沉的日头可以那样圆,那样艳,喇喇半片火球掉落赤金沙地,被一条长长远远的,描不到尽头的灰线割裂。
天色渐渐暗下,月头出来,队伍便不再往前走,扎营歇下。
喻姝走下马车,正见夜里,一高大的身影手持火把朝她而来,夜风忽动,吹得他衣角猎猎,尤是荒芜漠地里一抹魅影。
第37章 送匕
西北夜里天寒, 魏召南递了件斗篷给她。二人走到前方临时搭起的营帐,中间烧了七八处篝火,众人围着火堆说笑, 吃干粮。
魏召南拾起干草去喂马, 喻姝拿了两块馕饼, 择了一处篝火堆坐下。
在塞外讲究的不多。
火前围坐着弘泰、十七、章隅,还有五个随行小厮。他们见到她来,都起身稍礼了下。
这些人里,十七是王府管事的太监, 喻姝与之最熟悉,便坐到十七身旁。
她掰饼吃了两口, 忽而问十七:“寐娘呢?”
“禀夫人, 寐娘子行车劳顿,先歇息下了。”
她轻轻点头, 拿起水囊饮一口。
其实他们所在的漠地也不全是沙, 有草。只是这里气候太干,风沙大, 草根也是光秃短小的。
喻姝静静而坐, 夜风时不时传来弘泰与小厮的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