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泼辣妻(65)

薛华安居然没拒绝,坐下来吃饭了。

家里四方桌一直是两个弟弟坐一边,爸妈和苗彩玉各坐一边,多了个薛华安,苗彩玉就主动和妈妈坐一边了。

夫妻俩完全不嫌弃女婿上门蹭饭,女婿带了这么一大盆炒面,是他们家蹭饭才对。

蒸面条里的料也丰富,有豆芽、笋干、胡萝卜丝、油豆腐丝、鸡蛋丝,面条的颜色一看就没少放酱油。

别说吃太多酱油容易让人变黑,他们平时吃的菜里不舍得放酱油,也没见得皮肤多白皙。

苗彩玉先对蒸面条出手了,她出手后,苗家其余人纷纷伸出筷子。

吃了一口,苗彩玉就赶紧往碗里填蒸面条,面条都堆出尖尖来了,赵美凤阻止闺女,让她先把碗里的吃完。

苗彩玉就吃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当然也没冷落爸爸做的菜,不过能看出她最爱的还是蒸面条。

不光苗彩玉,苗家弟弟也爱往蒸面条伸出筷子。

爸爸的做菜好吃,但是蒸面条更好吃,而且用料丰富,配料都很下饭。

苗彦庆不否认蒸面条好吃,问薛华安是怎么做出来的。

怎么比炒面还好吃,薛华安不说,他都不知道是蒸出来的。

薛华安告诉岳父蒸面做法,面条要先放锅里蒸,蒸熟后,将那些配菜下锅炒,再将蒸熟的面条放到锅里一起炒,炒这个步骤不能少,主要是为了给面条调味上色,不用炒很久,颜色看着差不多就能盛出来,之后再继续放蒸架上蒸。

两次蒸的时候都用蒸笼布垫着,第二次蒸的时候要多垫两层布。

很多人吃的时候,适合用蒸面条的做法,正常一家五六口人吃,用炒的就行。

薛华安将蒸的时间,如何防止面条在蒸的时候黏连都说清楚了,最重要的还得说明面条怎么来的:“面条不是自家做的,是在郑家买的。”

“郑喜庆家?”赵美凤听到郑家,就说出个名字。

薛华安点头,他家祖辈做豆腐,郑家祖辈做面条,不过大队并没有弄什么面条坊,郑家如今还在做面条的就郑喜庆家了。

她家不是光明正大做生意,想在她那里买面条,需要自带面粉,对外说不收费,帮忙做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要交点人工费用和除面粉以外的材料费。

大家钱不多,所以没很多人上她家买面条,有面粉都自己在家擀面条做饼子了,谁会花钱上她家花钱做面条。

面条不是有面粉就能擀出来吗?

现在粮食稀缺,面粉更稀缺,郑家许多年前生意是很好的,不少人家都愿意上她家买面条,现在就没了,郑喜庆为了生计,铤而走险一把。

所幸赚不到多少钱,没人眼红她,也就没人举报了。

薛华安:“她家的面条适合做炒面,做成汤面反而没那么好吃。”

做成汤面吃起来和普通面条没区别,甚至不如普通面条好吃。

苗彩玉深有同感,腮帮子鼓鼓的,点头认同。

“用了不少面粉吧。”苗彦庆知道郑喜庆,郑喜庆和美凤差不多性格,胆子也有点大,郑家别人都不敢做面条了,她结婚后却将家业“继承”下来了。

“对,用了五斤面粉,家里还有面条没蒸,叔婶爱吃的话,我下午送过来一些。”薛华安不隐瞒。

不等苗彦庆赵美凤回答,苗彩玉就直接道谢了,下午她可以去他家拿,不麻烦他再跑她家一趟。

闺女嘴快应下来,赵美凤没拒绝,说下午从他家买面条,中午吃了这么丰盛的一大盆面条,不好再让他家破费了。

苗彩玉又插话:“我妈说的对,是该花钱买,不能让你家吃亏,下午送你个大冬瓜。”

中午全家人都吃撑了,爸爸做的菜没吃完,薛华安带来的蒸面条吃完了。

今天轮到苗彩玉洗碗,薛华安就帮她一起洗碗打扫卫生。

苗彩玉上次吃凉拌豆芽没好意思说,这次吃蒸面条非常好意思,问他家下次做蒸面条是什么时候。

她可以偷偷拿私房钱买一小盆面条,中午这一大盆买不起,一小盆应该能买得起。

薛华安还真告诉她了:“十一月份华□□日的时候,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做蒸面条,这次是爸爸想吃了,妈妈看家里面粉不多,让我们兄弟拿着粮票去供销社看看,供销社也没有多少存货,把供销社的存货买下来后,去城里粮店又买了几斤。”

他们县发的票就肉票有个有效期,别的票都可以放很久,妈妈估算过后,说买五斤面粉,也给苗家送一盆过去。

供销社并不是专门卖粮食的地方,粮食储存不多,他们去城里粮店才买够了。

“都跑去城里了啊,想吃面条太辛苦了,不过为了美食,辛苦也是值得的,你家做的时候我蹭点来吃,我非常想吃的时候,让我妈找喜庆姐买一斤面条,做一斤湿面条用不到一斤面粉吧?”

上一篇:玫瑰花的葬礼下一篇:四时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