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551)

人们各自精彩,人们喜忧参半,他们都对这件案子的重审等得不耐烦了,连皇上、太后等人都有点心在不焉了。最关键的原审案人崔悯总算是回京了,马上就要说出真相了!人们渐渐得开始紧张了,都觉得今天要么会真相大白,要么会糊涂依旧,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大闹剧。

门外厚厚的波斯地毯上响起了悉悉索索的衣物拖地声。太监女官打起锦帘,引着锦衣卫指挥使走进书阁。所有人都精神大震,眼睛发亮得盯着门口。

一位深蓝色官服的年青官员走进了门坎,走到御书房正中跪下,向皇上太后等人施礼。人们注目望去,忍不住暗叹,果然是一位姿容出色,清高自傲的美少年啊。一眼望去他五官秀美,身材纤细飘逸,清雅洁净得如山中雪雪中梅。静蓝色的身影仿佛在繁花如锦的大堂里涌进了一道清泉。清洌、宁静、冰冷、寒气袭人,使人们为之窒息。太子朱原显已经是一位像美酒般醇厚浓烈的美男子了,他却如一枝绿茶,一捧白雪,平静而优雅,淡泊而高洁,压过了那抹浓墨重彩的艳丽。美少年飘飘然得走进来,身后仿若带着一股雾气,在花团锦簇墨池笔丘的书阁,在乌压压的五十多位华丽威仪的贵人们里,如同走入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出淤泥而不染的仙人了。使人们晃惚惚得如同做梦了。他的相貌身姿太文弱纤秀了,面孔却很凝重,眼神锐利凶顽,带着一股刀锋般的咄咄煞气。使人们猛然醒悟到,这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打赢过无数战争的铁血悍将。是武勋之首“冠军侯”。

崔悯恭敬得向皇上董太后等人施礼,声音很淡柔:“臣崔悯奉旨回京,见过皇上与董、王两位太后。”

皇上抬手示意免礼,董太后也淡淡得命他站起回话。他站起身。这时候站在旁边的益阳公主再也忍不住,面孔激动得涨红了,眼里噙着泪,跑过来一把抱着他哭了出来:“崔悯,你怎么这么瘦了……你生病了吗?你受伤了?”

明前隔着人群看到他,也眼光微凝,心微微悬起来。

第278章 御前会审(二)

公主忘形得扑过来紧紧抱住了崔悯。人们略微吃惊,不过他们早知道了益阳公主对崔悯的心思,全天下人都知道公主痴情于崔悯。

崔悯神色淡然,伸手将她推开扶正,轻声道:“公主站稳了。我没事,未生病也未受伤。”

益阳公主激动得哽咽着,女官忙上前把她扶到一边。其余众人望着崔悯的雪白得没一丝血色的脸,都有些醒悟了。他受伤了?难怪他接到皇上和董太后等人的连篇催他回京的旨意,还是拖延了大半个月才回到金陵城。原来不是耽误或生病了,是受了伤。

* * *

四方会审开始了。大堂里的各派人马都屏声敛息得看着他们。

因为是董太后主持的翻案重查,三法司的刑官们都靠边站了。由内阁大臣之首的张老丞相和董太后的太监总管庞七卫主持问话。张首辅还是那么得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历经三朝江山也未倒下。他先简单扼要得把二女争夺范瑛身份之事陈述了一遍,最后说:“……目前京城有两位女子都自认是范勉之女范瑛,朝廷和三法司都很难立刻判断出真假。皇上和太后也很忧虑。崔悯,当年是你发现这案子并找到范瑛带回京城的,现在你当着皇上、太后和诸位大人的面,再详细交待一下你办案的经过。”

人们万众一心得看向了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包括了人群后的明前和雨前两人,都如“头悬利刃”得望着他。他会说什么呢,会承认自己判案错误,还是会坚持原先的判决呢?

崔悯平静得站在小御书房中央,面容镇定,身躯笔直,除了脸色有点苍白外毫无异状。他仰面望向众位贵人说道:“臣遵旨。这个案子是我在十年前发现并处置的。当年臣奉旨出京办差,在北方抓获了一名抢劫客商的劫匪程大贵,之后发现他有罪行未报,就带着他回到他的老家河南省陇西府小陇县。在大青山山沟里找到了程大贵的老家和妻女。于是这案子就从杀人越货的案子转向了‘拐骗幼/女’之案。经过审问,程大贵供出了六年前曾与同伙在金陵城外劫走了官员之女,中途不敢转卖,带回了老家交给妻子抚养。他和妻子李氏有一女,但是程家从外地搬到小陇县后就变成了两女。也就是如他所供,这两个女孩中有一个是被他抢劫来的范勉之女。他最后准备招供两个女孩谁是范瑛时,臣命人把他从室内抬到室外,与在室内的妻子李氏分开问话。”

他面孔冷静,眼神凝重,说话用词精准,述说往事时清晰简练。一席话就使满书房的人们,立刻回到了十六年前的豫北小乡村。荒山,野村,土屋,蜂拥而至的锦衣卫,垂死的劫匪,泼辣的妇人和两个十岁小女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人群后的明前和雨前也重新听到了十年前的往事,心情都有些悸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