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后则含笑对他们说:“也许她真的相信自己是范丞相之女,才拒绝了董太后的好意吧。小姑娘总是心气太高,又年轻气盛,太相信自己总是正确正义的,在占尽上风时也不留退路,总想着去赌一把……所以她才不肯认错放弃争皇后位子吧。也只能由她了,人在一帆风顺时是不会理解我们爱护她的心的。”
益阳公主面容端庄,心里气得直冷笑,更痛恨这个手狠手辣无耻至极的范明前了。谁说她心地善良、爽朗直率得不适合后宫的。她这种豁出命也要争抢皇后之位的架势,简直是天生的蛇蝎女子啊。她知道女老师被她抓住后,看似很愤怒,却还是梗着脖子,死也不肯交出四百万两银子买老师的命。好一个口蜜腹剑、翻脸无情、要钱不要命的死女人!哪有一点仁义品德。崔悯和小梁王真是瞎了眼!竟然被她蒙蔽住了。莫非,这个范明前还想赌一把,想趁乱当上太子妃,再跟她翻脸扭转局势?益阳公主暗下决心,马上通知金陵府尹早点定下于秀姑的罪,把她处以极刑。看看范明前是不是看着于秀姑死也不交出银子,她要在她被董太后判明案子打败之前榨出巨款。
太子和杨皇后却又惊又喜,对明前的坚决不服输都很感动。太子立刻命人抢先去北疆通知崔悯回京,杨皇后也尽量得与董太后和内阁大臣们周旋。希望他们能多少改变些立场,不再纠结范瑛的身份拥护太子婚事。至于他们是如何通知崔悯如何与太后大臣们协商的,就不为外人所知了。不过臣民们都估计董太后和内阁不会轻易改变立场的。
另一个自称是“范瑛”的小丫环程雨前,也从攀附太子和东察公主转向投靠了京城旧大臣们。她抓紧时间,到处奔走,向京城里的各位名臣文人们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委屈。也在好事的名臣文人们的支持下向刑部和三法司告御状,要求翻案重审。弄得刑部官员们大为恼怒。这案子早在十年前就审判清楚办成了铁案。现在居然又冒出了苦主要翻案重查,还牵扯到了未来的皇后之争。小小的刑部怎么敢得罪皇上、太子、董太后和内阁清流大臣们……真是个要人命的大案啊。更不巧的是,范家仅存的亲戚范勉的亡妻王玉贞夫人的妹妹王候爵夫人,在一年前患急病去世。范王两家的直系亲属全部死绝,连个出面认“人”辨“真假”的亲戚也没有,只把这案子变成了无头官司,把刑部官员变成了“制造冤假错案”“草菅人命”的昏官蠢吏了。简直气杀刑部了。
皇上朱堪直却没理会这件荒唐案子,也没有理会京城里的各衙门被迫翻案重查的动作。他全权把大奇案交给了董太后、内阁大臣和太子杨皇后这几派人自己处理了。要么他们真的找出证据重新判出真范瑛,要么这就是一场“混乱厮杀”的糊涂案,他可不看好能解决这件事。只是在背后悄悄得安慰着两位没嫁成太子,也舍不得回家的蒙古公主。让她们稍安勿躁,坚持等到最后。大火上的油锅要再添一把柴,才能把这锅油彻底烧爆了。池塘的水要搅得更混些,外人才有可能“混水摸鱼”了。
——万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一缕春风吹拂到京城时,接到各方面人马多次催促的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回京了。
第277章 御前会审(一)
崔悯回京了。
他是在正午时分进了京城的正春门的。带着五百位锦衣卫和少量的北方军护送队伍,风尘仆仆得回到了京城。在城郊二十里外,就被恭候在长亭外的内宫太监拦住领进了皇宫。
满京城的文武百官和平民们几乎是翘首以盼,盼望着他赶快进京了。人们对他都很好奇,听说这位少年高官在两国大战中立下了绝世大功,一箭射死鞑靼北院大王,又亲手救过太子的性命,成为了这场大战最声名鹊起的大英雄。代宗已决定为他的祖父冠军候崔盈平反,撤除掉先先皇颁布的崔盈通敌之罪和对清河崔氏的灭门惩罚。那么,这位二十余岁的锦衣卫指挥使就要恢复爵位,成为武勋之首的“冠军候”了!他也摆脱了旧帝的影响,变成了新帝的大红人了。
未来的少年侯爵骑着金马经过大街进宫时,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人们大吃一惊,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冠军候”,不是个凶顽粗蛮的悍将武夫,而是一个面白如玉娟秀文雅的书生。他眉眼秀丽,脸色白嫩得过份,纤瘦的身体披着厚厚的裘皮斗篷,骑在浅金的高头大马上,宛如一个赢弱娇柔的病弱美少年。这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赫赫威名的锦衣卫指挥使?
宦官们肃穆得领着锦衣卫指挥使穿过了禁城外城,进入了皇宫。引进了“大正殿”后的小春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