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418)

元熹帝没理会众人,颤抖着身体,在冰凉的石板地上踱来踱去。还在犹豫不决:“……这样做对皇妹不好,我们怎么能让她去骗鞑靼人。万一她被鞑靼人发现……”

益阳公主向前跨前一步,伸手取下厚厚的面纱,露出了一张芙蓉般的娇美容颜:“多谢陛下关心。明前会保护好自己的。益阳公主早就在半月前逃离了车队,我们追捕不到她,只好隐瞒下消息。现在明前愿意代公主出嫁鞑靼军营,以此为契机一举击败鞑靼军!天佑我皇,陛下会平安无事的。”

元熹帝的神情大变,骇然得瞪着明前,摇晃着身躯差点摔倒了。旁边的诸位大臣也惊呆了。范勉看到她,脸上陡然失去了血色。

石屋里轰然骚乱了,群臣都被益阳公主逃走的消息震呆了。人们激烈地争辨着,各持怀疑,各诉意见。刘诲竭力反对着,范勉很是疑虑,张老丞相苍白着脸不发一语。另外两名带兵的将领也纷纷摇头。

“——来人!把崔悯抓起来,他想造反!”元熹帝忽然暴怒地大喝了,吓得群臣齐齐打了个寒战。大内侍卫们立刻冲上前包围住崔悯。明前脸现惊容后退一步。

“朕对你不好吗?崔悯!”元熹帝涨红了脸,怒目瞪视着崔悯,愤怒得大声道:“为什么你要害朕!送假公主出嫁,主动得破坏和谈,还让小梁王来救援朕,这个主意多么荒唐可笑!你一向又精明又稳重,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怎么会相信这种愚蠢的假计策。小梁王是想借刀杀人,他想让我激怒鞑靼人好趁机杀了我。你居然跟他合起来哄骗朕去送死!”

“你变了,崔悯。你再不是京城里朕身边忠心赤胆的崔悯,也不是我的小兄弟崔悯了。”元熹帝想明白了。他气得面孔抽搐,胸膛起伏着,几欲气疯了:“你被小梁王收买了,也被这女人骗了,想联合起来骗朕去送死!来人啊,崔悯居心叵测,有造反之意。押下去处死……先关进监狱。”

崔悯和明前都惊呆了。崔悯的面孔微凝,眼光深沉,打量着皇帝和群臣的神色,一语不发地转身跟着侍卫走了。他走了两步忽然停下脚步,大内侍卫们以为他要反抗,警惕地举起佩刀。崔悯从身上脱下了白官服外面披着的白狐狸毛皮的狐裘大氅,交给身旁的太监。淡然地说:“崔悯遵旨。把这件厚衣裳给皇上加上吧。”

之后他随着侍卫们走出了破落的石屋。

第214章 公主和亲(四)

乌云挡住了明月,云层压得很低,空气沉闷,黑夜压到了虎敕关的城关。破旧城关像一只嶙峋怪兽趴在山岗上,关内到处是惊惶纷乱的景象。

寒冷冬夜,人心比冬夜更冷。群臣僵立在原地不动了,皇上的脸也不断扭曲变化着,死盯着太监手里的华丽的白狐裘,心情复杂。

明前站在原地直视着朱元熹的脸。他消瘦的脸藏在阴影里看不清楚,黑夜给它覆盖上一层阴暗模糊的罩子。太监们包抄过来,想把她也押解下去。但是她坚持得站在原地执著地看着皇上,一点也不想退下。元熹帝阴郁阴柔的脸从黑影里显现出来了,大发雷霆得喝止了内臣,命令他们滚出去。命假扮益阳公主的明前留下来。

人们快速得施礼退出了房间。范勉脸色灰败,神色阴郁,躬身也随大臣出去了。明前像是没有看到他,但浑身绷得紧紧的,很紧张。待得范勉出去才暗松了口气。空荡荡的石屋只剩下两个人。

元熹帝一双厉眼瞪着明前,怒吼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说实话,否则我立刻杀了你们。”

明前暗松了口气,皇上还想听实话就还有转机。她担心他一怒杀了他们就无法挽回了。她稳住心神,一双漆黑的眼睛望着对面这位神情沮丧,眉眼耷拉着充满了落魄和危险气息的年青皇帝。她忽然心里涌起了一种新奇的感觉,觉得自己可能会面对一种崭新奇特的局面。一种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场面,一种亲眼目睹了亡国之君的景象。这是世间罕见的场面。

皇上也怒目盯着红妆少女。她身姿如火容颜艳丽,长像比益阳公主少了几分雍容华贵,却多了份刚烈坚毅,黑渗渗的眼睛比公主更锐利坚定。他看着她却充满了嫌恶愤怒,这个女人外表恭顺却有颗无所畏惧的心。她曾经在他面前哄骗他偷听了谈话又轻描淡写得逃走,没有一丝对天子的忠诚和敬畏。元熹帝愤懑地喝道:“崔悯是为了你才背叛我和朝廷的?女人真是祸水。谁想出了这么荒唐可笑的主意,你们和小梁王联合起来想杀了我吗?”

皇上站在冰冷的石室里越想越愤怒:“所有人都想背叛我陷害我!梁王父子、大臣们、伍怀德和刘诲、还有你。现在连崔悯也要对朕恩将仇报了?小梁王给了他什么好处使他来欺骗朕的?是‘冠军侯’的爵位吗?!果然,他为了恢复祖上的爵位就毫不犹豫地出卖朕了。你们还想借鞑靼人的手杀了朕,抢夺朕的江山!一群混帐东西,我饶不了你们,我才是大明的正统皇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