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409)

崔悯一把握碎了密信,心情震荡。鞑靼北院正在边界与梁亲王开战,鞑靼南院的兵马趁机偷入内地,一举围困住了皇上。好一个声东击西之计!这惊天诡计不是粗豪憨直的蒙古人设计出来的,是逃过去的汉人谋臣设计的。他暂且压下了这消息,围困虎敕关还好,一旦皇上真被鞑靼人抓住杀死,一国之主先灭,整个大明江山都完了。

整个暮城和北疆都陷入了激荡的大漩涡里。时间如催命般的急迫,救还是不救,赢或者输,皇帝生还是死,国存还是国亡,都在这转瞬而过的几天中。都在距离虎敕关最近的暮城中。

小梁王朱原显的姿态很正常,一方面调兵遣将得准备驰援虎敕关,一方面也是顾虑重重。朱元熹对他们父子恨之入骨,很可能在设圈套,诱骗他带兵进入虎敕关趁机杀了他。真假犹未可知,局势也犹未确定,他陷入了极度的迷茫中。现在事情还是更快疾得向前发展着,北疆、大明朝甚至连鞑靼国都陷入了一片极度不明的局势中,所有人都卷进了大风暴眼中。

便在此时,前方虎敕关又送来了第三道御旨!这次送信的是个惶恐和微带傲慢的年轻文官,人们看到他和圣旨都通通惊呆了。

御旨上写道:“战事平息。皇上已经派人接见了突袭的鞑靼军。得知敌军是鞑靼南院大王李崇光的兵马,首辅张丞相已经与敌军和谈,说服了南院大将与皇上暂且休战。皇上已先行同意了每年付出一千万银两岁币与鞑靼国鉴定和约,鞑靼南院也同意了暂不攻城并考虑撤兵鉴定和约。大明天子的尊严未失,龙威未犯。”

“为表示和谈诚意,命令边境的梁亲王立刻停战退军,梁王世子朱原显带兵马来虎敕关护驾。并从暮城把益阳公主送到虎敕关,继续履行她与鞑靼大王的婚约。元熹帝要主持鞑靼大王李祟光和益阳公主的婚事,以安抚鞑靼将军。以示我朝诚意。”

小梁王朱原显看着御旨,气得脸孔血红,怒发如狂。一下子把圣旨撕了个粉碎踢翻了桌子。鞑靼人是想狭天子以令诸候,朱元熹也是想卖国求命吗!这位大明天子的尊严和龙威何在?

第209章 献计代嫁

夜像一张天罗地网笼置着暮城,消息迅速地蔓延开了,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暮城县衙灯火通明,小梁王与群臣连夜商谈政事。明前忽然求见梁王,禀报后她走进了议事大堂。向梁王和群臣们施礼完毕后,道:“殿下,我听说了此事,特意来问候梁王。”

小梁王焦虑的神情缓和了些,含笑道:“不必担心。我们正在商量解决之法,事情会很快解决的。”

恐怕情况相反吧,没有商量出任何解决办法。明前的目光在梁王和众人的面孔上一转,心中暗叹。元熹帝在北疆出事,无论事情与梁王父子有没有关系,他们都跑不了责任和过错。他们与朱元熹本就不睦,现在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了。这件事还一下子打破了梁王父子争夺皇位的多年筹谋。议事大堂里除了北疆群臣,还有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和李执山刘司设太监等人。这时候,所有人都放下了前嫌共商大事了。人们都束手无策。现在的局势还真成了最险恶的局中局困中困。人们知道明前是来安慰众人的,都面带苦笑不语。

明前望着满室无计可施的人们,轻声说:“大家勿急,我倒是有一计想献于梁王。我们可以将计就计,使一个‘引蛇出洞,围吴救赵’之计。”

满堂皆静,人们转过脸看向明前。

范明前坦然得回望众人,眉宇中透出了慎重,语调温柔却句句惊人:“诸位大人都知道现在到了最坏的局面了。鞑靼军围困住皇上,狭天子以令诸候。他们可以抓住杀掉皇上也可以和谈索赔,进可以覆灭大明江山,退可以索取千万岁贡,现在已经重演‘靖康之耻’的悲剧了。所以现在最急迫的,是要趁着全天下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改变这个局面。”

“那么,小梁王和崔大人要不要出兵去救皇上?这是个难题。”明前的眼光深沉的从朱原显和崔悯的脸上滚过去。小梁王和指挥使都神色沉重,一个眺望着外面黑夜,一个低头看着地面和衣袍。许规和刘春李执山等人倒是聚精会神地看着少女,眼光闪烁,心情跳跃。这女子真有几分敏锐的政治触觉,更重要的她敢打破沉默,说出来横在人们心里的大心事。

明前向众人莞尔一笑:“看我说的傻话。救皇上于危险之际是每个臣子必做的事。梁王怎么能不出兵救援呢?”

“北疆藩王梁亲王是大明藩王,是皇上的亲叔叔。虽然被皇上多次误会,但现在皇上遇险又在北疆地界,虎敕关也距离这里最近,全大明的关注焦点已经聚集在此了。如果不去救援就正好证明了他有图谋不诡之心。不出兵救援是无法向大明朝廷和百姓交待的。目前藩王最需要的就是遵守‘道义’,甚至要比朝廷里的那位更仁义道义,才能收拢人心,成为明主。明知主君有难却不救会被天下人唾弃的。他不能犯这样低劣的错误。”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