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289)

也许是身在荒漠,也许是大难后死里逃生,又与一位满怀善意的陌生姑娘相坐谈天。崔悯的心情很放松,紧锁的心扉也敞开了一条缝。他看着粉色珍珠,手指依恋的一颗颗地拨动着珠子,口气平和悠长,实话实说:“她的性格也不算好。心机重,性情多变,办事很莽撞。有时候精明无比,有时候尽办蠢事,却汇聚成了一股奇异的魅力,让人挺感动的。嗯,她其实是个心地善良,讲义气的好姑娘。”

芸子瞧着他的浅笑,心里有些酸意。她明白他们定是相识很久渊源极深,才会这般了解地诉说她。她的性格直爽,立刻就放下了这念头。银铃般地笑了:“我真想见见她。”

“以后有机会,一定介绍你们认识。”

王芸子慎重地点点头。站起来,与崔悯一同下台阶回去了:“走吧,崔大哥,这几天绿松城附近很不太平,你不要乱走。现在,城外面有沙匪,有鞑靼流兵,好像还有北方军在搜寻清剿着城镇。我们得抵防住三拨人马。北方军不会屠城,他们也会经常来收税,找事,爷爷怕他们会趁机抢占了我们的城池去。现在他们那儿出大事了,北方军才到处清剿着不安全地方。听说北疆小藩王要成亲了。”

“什么?”崔悯猛然间抬起眼,面色煞白,诧异地瞪着她,被这个消息震住了:“他要成亲了?”

第145章 待嫁

芙叶城和周边城镇经过了紧急地清理,变得焕然一新。城外驻守着严阵以待的北方军,城里的每条街道都打扫干净,每座房屋都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气氛。太守府颁发了喜讯,给每户居民发放了一两纹银的喜钱,百姓们均欢天喜地的。连城中乞丐也被招待着饱餐一顿,施舍给铜钱,赶出了城。免得影响观瞻。太守要求全城以最喜庆的面貌迎接小梁王的成亲典礼。

梁王的喜讯传出来了。要求不繁琐,不劳民伤财,尽快地在芙叶城成婚。使所有人感到很意外。不久,小藩王为了范小姐不遵从亲王藩令,执意在芙叶城娶亲的谣言就传遍了全城。谣言虽盛,人们也只能遵从梁王命令,两日后成婚。

婚期是朱原显随意定的两日后,一个微凉干燥的秋日。官大一级压死人,小藩王定下日期,没有人敢说那不是吉日。从甘兰寺请来的高僧和本地道观的道长们齐心协力,查阅经书道典,把“诸日不宜”的日子解读成“宜婚嫁宜重逢大喜大乐的”良辰吉日。他一句话,他们就要为他查遗补漏,收拾好残局。

剩下的就是结婚典礼了。

古时结婚,要遵守着《礼记》里记载得“三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迎亲等成亲程序。一国藩王的成婚仪式更是隆重,只比大明皇帝娶皇后的典礼低一级,要经过送聘金黄金千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无数。多次祭祀天地,上敬天地下告黎民,才能完成繁琐奢华的成婚大典。

而北疆藩王的婚礼,一方面是他个人的事,一方面也是北疆朝野的大事。梁王命令简单行事,但是再怎么简单也得像样子。必须在极简和极奢间找一条平衡之道。

婚事在凤景仪和许规的安排下,把最开始的提亲、定聘纳采纳吉等过程去掉了。请媒人说合定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八字推生肖;定聘写“婚书”整理好礼金礼单;送礼金布帛绸缎纱罗等物;以及女方家备好礼金嫁妆等也去掉了。

只留下了最重要的迎亲、行礼的两项大典。派出人马鸣炮奏乐地发轿迎亲,叩拜成亲,致敬天、地、祖宗和朝野万民。准备洞房,把充当藩王洞房的太守府弄出奢华喜气。遍地裹满红锦,金银箔贴壁,备好古玩珍宝等物,把成婚大堂和洞房布置得富丽堂皇。

婚礼要简洁,又要隆重,还要在两日内完成。很考验凤景仪和许规的本事了。他们也尽力地办差。至于二人心里是满心喜悦地办差,还是满腹怨恨地敷衍,就没人知道了。小梁王只要求尽快成婚。

* * *

外面诸事由凤景仪和许规等人安排,里面有芙叶太守李夫人、益阳公主和养娘李氏等人打理。明前呆在豪宅里用心听着太守夫人向她讲述着婚礼过程,牢牢记住,准备照本行事就行了。

益阳公主也来探望明前。端庄的面容带着笑,轻声细气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地要成亲了,真让人羡慕啊。”

她的态度也很复杂。对这婚事既不待见,也不想从中做梗了。“烂锅自有烂盖配”,暴戾的皇堂弟和奸诈的范明前是天生一对,他们结婚后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肯定不是一步登天,是掉进了地狱。她有些兴灾乐祸地想着。但是看到明前这么顺利地嫁给小梁王,还是有点羡慕。还有一丝隐隐的喜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