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没事,嫂嫂不嫌弃就行。
她每次过来,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坑害她兄长。她吃完瓜子,拍拍手带着袋子走人。得不到消息也乐滋滋的。
不过这次,她多和阿冬说了几句:“不搭理人也挺好,老实。”
容宁找随从的事当然瞒不住旁人。众人本来心中想着,恐怕容中将是为了套一些消息。这个褐衣女子实在有些令人不安。
但随着容宁隔三差五找人,众人的念头就变了。
他们看着这个从不吭声的男人,目光微妙:这男人,有点东西。
怎么能做到面对容中将毫无情绪起伏,面不改色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实人?
那么,不老实的是他们容中将?
陛下知道她在外如此吗?
秦少劼最初是不知道,后来从容宁的信中知道了。
天气炎热,帝王南下避暑的事放在行程上。百官安排得很快,按照先帝当年避暑跟随的人员安排着人手。当今帝王后宫只有皇后一人,皇太妃和皇太后镇守宫里不南下,以至于省时省力,只要官员们把帝王和他们自己安排妥当即可。
秦少劼刚从京城动身南下,就收到来自容宁的信。
她先是委婉说了一下云南情况,再转告她要动一波大的,让秦少劼做好心理准备。其后她说了另一个关键:“在路上遇到了陛下师姑,一直派人看守着。她身边仅有一随从侍卫,与当初在山西之人该是同一人。”
秦少劼微顿。
钟如霜出现在容宁面前,该是有特定的想法在。她在观察容宁,试探容宁,并很可能想要利用容宁。一个在天下埋下各种隐患的人,必不可能放过帝王枕边人。
拥有军权且不留在后宫中的皇后,本就让官员们心中有疑。钟如霜光出现在容宁身边,就足够寻常天子产生一点介怀。要是真出了什么差错,要是容宁被哄骗……
这是一个阳谋。
第113章
全盛这些天伺候帝王, 实在是谨慎小心。
世人都说帝王仁慈,实际上伴君如伴虎。皇帝不高兴,哪怕是压住了情绪, 不随意动怒, 可碰上出错的人和事便绝对不会宽容。
这次南下,帝王本就要处理江南琐事,更关注江南驻兵打不过八百敌国流民一事。在京城中拥有容中将的情况下,这等战败事情说出来简直令所有文臣武将质疑和愤怒。
入奢容易,归简难。
全盛好不容易这段日子过得相当乐哉。自七皇子登基成帝, 皇后娘娘在京城守着,每天他都有种晚年享福之感。
陛下心情常常很好,哪怕半夜出去挖人坟,第二天又忙忙碌碌操持一堆事, 照样能看得出是心中高兴的。陛下更会借着给娘娘打赏, 也给他们这些下人打赏。
谁想皇后娘娘一走, 他当即察觉一切变回到以前跟在七皇子身边时的状态。他看不透陛下多思所想, 难以从陛下身上察觉到愉悦。
当皇后娘娘的信件传来, 全盛发现陛下心情更差。
他是半点不敢放松, 生怕自己迎头第一个被数落教训。
全盛如此谨慎了, 却不料年轻的帝王没有放过他:“听说你们太监也会找宫女对食?”
全盛惶恐:“奴不曾找啊。”
陪同南下的百官, 各个都是人精。他们当然察觉到陛下心情不愉,一个个不敢多吱声, 对江南的部分官员和将士充满嘲讽与同情。
活该,谁让他们先前不好好管理沿海士兵。江南繁荣、治理简单。一天天吃饱喝好,竟是倏忽到了如此地步。但凡发生点事情, 全无对抗能力。
轻则贬官,重则罢免吃牢饭。
听闻前段时间兵部送了一个年仅八岁的明威将军先下江南。这孩子是陛下和身为中将的皇后娘娘亲自送去兵部的, 只盼着这群人头脑清楚一些,不要怠慢轻视了。
身为兵部尚书的徐大人,带着兵部两位侍郎一路跟着南下,天天在马车里忙得不可开交。各地有战事,要他们关注处理的事太多。
打仗会死人,两地开战,一处焦灼一处战败,死去的士兵都来不及派人去通知,只能先处理还活着的伤患,并将一部分将士调动到缺口处。云南那边消息传过来慢,还好有容宁亲自前去,让他们稍省心一些。
江南这边,说起来是八百对五千,实际上这五千代表着江南驻军平日懈怠,绝非小事情。
他们几乎要做好准备,找吏部推一些可以替代江南统军的武将。做不好的人要调走,能做事的自然要调动上来。
如此繁忙已经足够头痛,徐大人从帝王口中听到消息,还是整个人呆滞住:“啊?”
秦少劼说了下容宁极为委婉的信件:“容宁打算在云南那边动一些大的。先前边塞征战,敌人分散,骑兵动起来快。如今云南地势如此,兵多,而骑兵跑动起来较难。朕猜测她打算动用大型攻城火器。徐大人心中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