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永安公主有了身孕,王很高兴。
虽然永安公主有孕后,王就去了其他王妃的帐子里,可永安公主没有像其他被冷落的王妃一样,打骂奴才,怨气冲天,而是悠闲自在的安心养胎。
原主深深被永安公主的气度折服,更加听永安公主的话了。
很快,永安公主产期将近,可永安公主这边的太医竟意外摔断了腿,无法为永安公主接生。王立马安排了族里最有名望的巫医为永安公主接生。
可永安公主却有些惊慌,执意不肯,求王给中原皇帝写信,让中原皇帝再派太医过来。
可这一来一回怕是要耽误不少时间。王劝永安公主为了孩子着想,用巫医接生。
永安公主执意不肯,和王发生了争执。还拒绝让巫医为她请脉。
永安公主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其他王妃的怀疑。于是流言四起,说永安公主腹中的孩子不是王的,月份不对,永安公主怕巫医一诊脉就发现了真相,所以才执意不肯让巫医诊脉、接生。
流言传到了王的耳朵里。
王大怒,质问永安公主,永安公主哭得梨花带雨。王一边带走了永安公主身边所有伺候的人,严加拷问。一边命人制住永安公主,强行命巫医为永安公主请脉。
王就在永安公主的大帐外审问那些人,尤其是原主,王打算亲自审问。
原主一边哭一边为永安公主辩解,言真意切,甚至愿意拿性命向天神发誓,证明永安公主的清白。
谁知,下一秒,巫医从帐中出来,说永安公主有孕已经八个月了,根本不是对外声称的七个月。
王大怒,将永安公主从大帐里揪了出来,摔在帐前,要当着永安公主的面处死那些伺候的奴婢们。
大帐前顿时血流成河。
永安公主趴在干娘怀里,干娘护卫着永安公主,二人皆一言不发,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伺候她的人死在眼前。
轮到原主的时候,她看向永安公主的方向,却发现永安公主也好,干娘也好,神情平淡,避开了她的眼神,一点要开口求情的意思都没有。
原主被一刀砍在了胳膊上,右胳膊断了。还欲再补一刀,有人闯了进来。
原主认出,是那天见过的说书的,他大声道:“请大王手下留情。公主是清白的,巫医一人的话不可信。臣请了附近部落的几位大夫,有汉人,有夷人,还有几位巫医,一起为公主诊脉,证明公主的清白。”
结果几位大夫一诊脉,都说永安公主的确是有孕七个月。”请大王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永安公主自来到草原深得大王宠幸,她又肩负着大梁和草原的和平与未来,大王几子皆已长成,永安公主又何必行此不智之举?还请大王明鉴。”
王此时也冷静下来了,看向永安公主,永安公主默默流着泪,梨花带雨一般楚楚可怜。王心软了,上前扶着永安公主。”你如何不解释?”臣妾根本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如何解释?”永安公主娇弱无骨的靠在王的怀里。
此时的原主因为失血过多倒在了地上,没人想起她,包括最疼爱她的干娘,她陷入彻底的昏迷之前,只看到王直接抱着永安公主回了自己的王帐,而干娘则在无人处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原来,这一切都是永安公主为了获得王信任的苦肉计。
之后,王为了给永安公主一个交代,也为了给大梁一个交代,王下令处死了巫医,冷落了几位王妃,独宠永安公主一人。
永安公主平安生下一位像极了王的小王子。
王大喜,越过其他王妃,直接将永安公主立为大妃。
十年后,有人在草原深处发现了一匹汗血宝马,王大喜,想要亲自驯服这匹宝马,给自己的幼子当坐骑。
可野马性子烈,将王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很快就不治而亡。
几位年长的王子为了王位争得你死我活,几位王子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大梁的军队悄无声息压境,在大梁军队的震慑下,永安公主拥立自己的儿子成了柔然的新王。
可新王日渐长大,却不满母亲和大梁联系紧密,插手柔然的内务。和母亲的嫌隙日深,甚至欲联合支持自己的军民,发动政变,圈禁母亲,自己做主。
不想被永安公主发现,永安公主抢先一步,圈禁了新王,自己效仿则天大帝垂帘听政。之后为儿子娶了大梁的郡主为王妃,等王妃生子后,立孙子为王。婆媳二人成了柔然的无冕之王,对大梁称臣,签订了和平条约。
可惜两代汉人温润和平的血脉都无法战胜游牧民族的本能。
新王十二岁,就以雷霆万钧之势,用区区十几名侍卫,圈杀了祖母,囚禁了生母,之后逐步扫清祖母、母亲在王廷安排的人手,集结兵力,任用猛将,进攻大梁。用一场战争,唤回了族人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