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平跟着泽秋做事都能这么富裕,那泽秋家还用说吗,肯定过得更好。
……
刚过了除夕,正月初九,沈泽秋就带着盘缠和准备好的东西,再次踏上去金陵的路,这次胡掌柜没有同去,他带上了沈泽平,正好让沈泽平多历练。
胡雪琴已经有了八个月的身孕,马上就快生了。沈泽秋连声说恭喜,胡雪琴听说安宁也有孕,笑着说要是生的一男一女,刚好可以定娃娃亲。
沈泽秋笑呵呵的说好。
在李游的治理之下,宛县的匪患好了很多,但宛县山地多,良田少,百姓们的日子过的还是很穷。
听说沈泽秋想成立小船队,将山货贩运到金陵卖,李游想了很多,宛县多山地,很适合草药种植,要是沈泽秋能把宛县的草药运到金陵去,是桩一举两得的好事。
“好啊,只要办理船队的批文能下来,山货,草药我都能运到金陵。”沈泽秋答应了,对他而言,只要能挣钱,运山货运草药都可以,这些都轻巧不占地,干净也好存放。
沈泽秋和李游商量好,没过多久就向上头提交了申请。
这次去金陵特别顺,沈泽秋还遇见了故人,那位被小瘪三敲竹杠的书生梅玉成,他要离开京城赴京赶考,可惜还差点盘缠,沈泽秋资助了他二十两银子。
三月下旬,沈泽秋回来了,不仅带回了各色衣料、首饰脂粉,还有金陵的山货、草药的价钱,还去大的草药堂和货栈打了照面,行情很不错。
伴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宁秋阁在清源县的第二家分店开张了,位于城西,位置很好,是整条街最繁华的位置。
开业当日,前来捧场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贺喜。
而李游往上递交的那份申请,历经波折,终于在五月份到了州府严大人的案上。
“想办船队?”严大人蹙起眉,颇有兴致的拆开信阅览起来。
他的幕僚是京城名士,姓文名正,文正饱读诗书,又在外游离多年,十分的有见识,他拿起李游写的信,上面仔细的列举了宛县有多少山地,多少农户可种植草药,预计产量以及贩卖到金陵后能挣多少钱。
一条一条,极其的细致。
“有意思。”文正笑着道。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最后一更)~
预告一下,大概十月初本文就要接近尾声啦
第133章
文正曾游历大江南北, 以他的经验,越穷的地方匪患越多,正应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俗话。
如果船队建成, 宛县所种的草药能顺利销往金陵,百姓富庶了, 匪患也会减少, 是利民的好事。
严大人笑着翻看几遍, 记下了李游的名字,这位是真正的实干者。
“批了吧。”他点了头。
这年中秋,沈家的宁秋船队正式成立。沈泽秋招了很多船员, 伙计, 赵全和卫石成了船队的管事, 带领手下轮流押船往来于吴州和金陵之间。
很快,因为宛县草药的质量过关, 宁秋船队在金陵渐渐有了名气,很多草药堂抢着订货, 要的量大, 也给得起好价钱。
李游为了提高产量, 亲自下地参加种植, 开垦山地种草药。
一晃五年过去了, 宛县从倒数第一的穷县, 匪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乡。
落草的土匪纷纷回乡种地, 乐呵呵的夸县太爷李大人是天上仙人转世,专门来救苦救难的,以前一个村有一半是讨不着媳妇的光棍汉,姑娘只愿往外县嫁, 现在家中有余粮,手头有积蓄,房子也修的敞亮又宽敞,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落草为寇好多了。
安宁第二胎是个女娃娃,今年四岁半,生得粉琢玉雕,雪团子似的可爱,小名叫小杨梅,古灵精怪的,特别讨人喜欢。
家里的铺子一年开一家新的,在临县也开了两家,加上桃花镇的产业,共计十间铺子,每一间生意都十分红火,当年收养的那批小孩儿都争气,有几个女孩心灵手巧,成为了徐阿嬷的得意弟子,店里的花样子,新款衣裳终于有人和安宁一块儿设计了。
宁秋船队的船也从原来的两艘小的,扩为五艘大船,三艘小船,不仅运送草药去金陵,也会运送米、山货及各种南方稀缺,清源盛产的东西,沈泽秋还成立了一个钱庄,就连唐家、杨家等富户都会将银子存在宁秋钱庄,沈家给的利钱高,并且从不拖欠。
沈泽秋和安宁则用钱庄吸收的资金开新铺,买新船,生意上蒸蒸日上,在清源无人不知沈家。
又是一年中秋至,晚上家里备了席,何慧芳快五十岁了,身体还很硬朗。
家里换了大宅,小厮丫鬟婆子加起来也有二十几个人,厨房里有专门的厨子厨娘,可何慧芳就喜欢自己买菜,自己下厨,这不中秋节到了,一大早她就带上厨娘去菜场买菜,回家后准备好好的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