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过年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啊?”孙氏抱着孙子,随口一说。
“今年咱家的收成那么好,三个铺子赚那么多,怎么样都是个好年了。”说话的人是小孙氏。
徐氏好久没见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忍不住带他们俩去试她从府城带来的新衣裳了。
三房,只有宋三志一家一直分开着。
双胞胎要念书,没办法离开。宋思慧一开始也是留在县城做点心。好在后来重新开了点心铺子,宋思慧跟着来府城,才没有继续骨肉分离。
“现在府城里卖得好,不如年后就把县城的铺子关了去。”谭氏笑着说,“府城的收入要比县城多上许多呢。回头二弟和弟妹也跟着来府城。三弟一家也能团聚。”
“哪里那么容易了,几个小的还要念书呢。”孙氏皱眉,显然不太同意这个主意,“县城的铺子是盘下来的,你们府城的铺子是不是租约快到期了?”
“那倒是。”谭氏有些讪讪地说,她一时高兴,没考虑周全。
“没错,年底就差不多到期了。”宋思意回答道,“哥哥同嘉时哥要好,要想续上租约也不难。他们家小姐也同我一道开铺子的。再不济,边上的牙行早就给了爹几个地方,已经在选了。”
“等定下来了,咱们再考虑吧。这县城的铺子买一买,才一百多两的事情,到府城,再买个现在的二层小楼,可就不是一般的价格了。”
起码也得是一千两银子,要是像周嘉时那样的铺子,价格还得翻上一倍。。
宋记酒楼虽然每个月的收入多,去除成本,每个月也就赚三百两左右。宋思意的点心铺子赚的也多,但是分完成,就不生那么多了,就她个人而言,也才一百五十几两的利润。
买了铺子还要重新翻修,又不是周嘉时那样原先就是酒楼的铺子,直接租了就能用。
又是一大笔支出。
不过一切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叔宋二志收完佃农的费用,也已经回来了。
一家人,除了几个不到七岁的娃娃,都窝在一处统计账目。
有银票有银子,都堆在一处,拢一拢,算一算,所有赚的银钱都在这里了。
“大概有三千两多一些。”
除了这笔钱以外,每房的私房钱还有五百两左右,都是陆陆续续攒下来的。
这搁在以前,哪里敢想啊。
“这府城的铺子,肯定是要开下去的。”老宋头和孙氏都商量好了,从中拨出一千五百两,“你们去盘个铺子,大小合适,地段合适就行。不够再跟我们拿。”
宋大志摸着烫手的一千五百两点头,“儿子明日回去就去看铺子。”
这三千两多是挺多,但用的也快,马上捉襟见肘了。
“今年的佃户们,也给他们包个红封,讨个吉利。”孙氏又从里面拿出了十五两银子,“一共是十五户佃户,每家就包一两。”
宋二志把这十五两揣进怀里,“他们肯定高兴。”
“那既然都说好了,那就开饭吧。”宋思意说道。
今天她特别做了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地锅鸡。虽然不能像真正的地锅鸡一样,围着锅边吃边焖,但是也不差什么了。
尤其是豆角焖面,那个汤汁都吸饱了,满满当当的,味道十足。
其他的鱼丸肉丸也个顶个的大,鸡肉也香。毕竟现在的鸡都是实打实放养的土鸡,小短腿天天漫山遍野地找吃的,肉紧实得很。
“大家尝尝我新做的地锅鸡。”宋思意将从灶台乘出来的地锅鸡,端到桌上。面盆一样大的碗,都要装好几个。
“这里面怎么还有几个面饼?”小孙氏夹了一个面饼出来,感觉新鲜,“我们以前面饼都直接吃,放进汤里的比较少。”
“北方不少地方都那么吃,还有人喜欢一早上,就撕那个饼,放进汤里,就着吃。那味道也香得很。”宋思意捞了一碗,脑子里想起了胡辣汤。
“这可真新鲜,我们这没这个吃法。”
宋思意晃过神来,笑着说道,“那是京城周边那边的吃法,可地道好吃了。这天凉吃进嘴里,可暖和了。”
“说得你好像吃过一样。”宋大志嘲笑女儿。
宋思意捂着嘴笑说道,“我听货郎说起过,说起来,现在天那么冷,要是酒楼多几个菜也行。胡辣汤就可以卖。”
“那感情好啊,不少客人还问我,有没有新吃食呢。他们就好这口。”宋二志郎朗一笑,夹起一个丸子,就塞进嘴巴里,“丫头,你可要抓紧啊,不然冬天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