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诚念书一旬才回一次家,一向都是高高兴兴的,这次却一反常态,清隽的脸上透着一丝愁绪。
瞧着几个小的流口水的样子,老宋头坐在主位没有动筷,而是叹了一口气。
所有人都聚焦过去,看着爷爷,不理解他为何还不动筷。
老宋头搓了一下手,看着自己的大儿子说道,“大志啊,明诚去考试是件好事啊。”怎么能不去呢?
宋大志低着头,不言语。他自然也知道,自家的愿望就是能改换门庭。
但是这童生试的结保钱,却不是小数目,要足足一两银子,银子不凑手啊。
本意是再等两年,差不多就攒够了,刚好下场。
没想到山秀才竟然现在就让宋明诚下场考试。
一下子就把宋大志打懵了,十分措手不及。
宋大志的收入放在村里绝对不算低。他小时候机灵跟着镇上酒家的掌柜学了几手算盘,便在乡里最有名的高员外家做账房,每月有近一钱银子,算是整个高姚村比较出息的了。
但是村里一向讲究,一家人要齐心。
父母在,不分家。
除却明诚读书的费用,其他的钱也都是交到孙氏手里统一分配的。
宋二志和宋三志只是务农,家里孩子又多,开销也大。
老宋头沉默了片刻,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妻孙氏,奶奶会意地去了堂屋取了三个荷包出来。
三个儿子都没能完成宋老头的愿望。到了孙辈,宋明诚六岁便启蒙了,送到山秀才家念书。
宋明诚聪慧常被夸赞天赋,比那三岁启蒙的娃儿都学得快,又让老宋头重燃了改换门庭的希望。
说起来,也正是老宋头望着自家子孙辈有出息,才让宋大志,请了高员外家小儿子的教书先生取的名字,免得还是摆脱不了村里的土气。
高姚村还不知道多少人看老宋家的笑话,觉得他们泥腿子异想天开,得了毛病才送去念书。
正是因为这样,老宋头偏想宋明诚能有出息。
但好在宋思诚念书一向勤恳,做出的文章常常被山秀才夸有灵气,也坚定了老宋家的心。
老宋头接过孙氏递过来的荷包,打开最小的那个荷包,说道,“这是咱们丫头做手工,卖山货赚的钱,虽然不多,但是爷爷都替你攒着呢。你现在也八岁了,还是你自己保管吧。”
宋思意接过爷爷递过来的荷包,原本坐等吃肉的心情都不免酸涩起来。
去年年景不好,爷爷奶奶也没用自己攒的钱,都替自己收着。
年景不好的时候,外头那些人家卖儿卖女都有。
去年他们也就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一个个小的就是一张张吃饭的嘴巴,嗷嗷待哺。
就这样,爷奶也尊重她,没动过脏心思。
“这个,是每个月大家上交公中的钱。”老宋头拿着第二小的那个荷包说道,“老大家赚的多,就交的多。”
“至于这个,是每年地里的收成。原是打算置地用的。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老二,老三,你们先说。”
宋二志一听自己老爹都发话了,忙说道,“大侄子考学是要紧事,是全家的事,我无条件支持。”
宋三志也疯狂点头,大家都是老实人,没那么在乎弯弯绕绕的。
宋老头满意地看着,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直接做主了。老大啊,就从公中出结保钱。但是这钱不是无限挥霍的。”
宋明诚抬起头,看着桌上的人,十一岁略带稚嫩的声音,目光却十分坚定,“爷奶,爹娘,二叔三叔婶婶们,我知道家里供我念书不易,请你们相信我。”
第3章
到了晚间,一家人都回了自己的屋子。
宋明诚的房间还亮着,点着油灯。
宋思意估摸着自己的哥哥还在念书,便直接敲了敲门。
得了应,才往里走。
宋明诚放下手中的笔,看着自己的妹妹,“你怎么来了?上次教你的字可还记得?”
老宋家并不拘泥着不让女孩子学习,只是家中毕竟无多少银两,只要家里的子孙乐意,都可以到明诚处学习。
只不过大多数孩子还在玩闹的年纪,不乐意被拘在书房里。倒是宋思意常来学认字。
用宋明诚的话来说,天资极高,可惜是女儿身,不然也可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用思意的话来说就是,你当我十几二十年的书是白念吗?
宋思意举了举手中的篮子,“早学会了,大哥你专心念书便是。我就是来做几朵绢花,后日好拿出去卖。哥哥这里要用灯,我就不点第二盏了,省点油钱。我这还给你做了个饼,哥哥念书辛苦,饿了吃一点。”
宋明诚的眼里透着温和,“哥哥不饿,你吃吧。”说完便专心致志地誊抄起书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