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船船速快,果然如同周嘉时说的,一日就到了码头。下了船又坐马车,坐了半日之久,才勉强到了京城。
第96章
京城的繁华与江城府完全不同, 也比宋思意想的更夸张一些。
江城府多是诗情画意,透着温婉,这京城雕梁画栋,却透着豪放不羁。满大街的人脸上都透着些些豪气。
谭氏见过的世面少, 不由惊呼, “娘,这外头的人与我们一路见过的完全不一样, 衣服都好上一个档次。”
“真的啊, 咱们这点钱, 够在这里活吗?”孙氏“啧啧”两声。
“一路上的人,都不算京城人士。京城到底是天子脚下, 一块砖头砸下去,都能砸到两个官, 一个富商,自然不一样。”宋大志说道。
宋明诚点头,“天子脚下寸金寸土, 自然不同。路上的人有很多也是往京城靠拢的, 有投亲的,有换地方的, 人的面貌,难免沧桑些, 就如同我们一样。”
“说的对。”
一行人被京城的豪气所震撼。
马车停在了一牙行附近,大家打算先租了院子再说。
京城的物价,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江城府也是富庶之地, 大家听到价格,总算是没有丢下巴, 撑住了场面。
鉴于周嘉时一行人少,谭氏又喜欢这个贤侄,所以盛情难却,大家就住彼此隔壁。
宋大志最后用三百两银子租了一年的院子。
谭氏她们留在家里收拾,传家陪着宋大志出去转悠一圈。
院子还是比较新的,还干净,收拾起来快得很。位置比较偏,但是还算安静,也方便两个读书人静心读书。
宋明诚的屋子在东厢房,宋思意和宋思慧住在西厢房。正中间的两间大屋留给了爷爷奶奶和宋大志夫妇。
传家和明昭一个屋,住在东厢。
宋大志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一些菜,看来是找到了附近的集市,“今天就吃这些吧,集市就在西边,过去两个胡同,也不远,以后就去那里买就好。”
“四周都瞧过了吗?”
“都瞧过了,还都是那些东西,咱们的东西都还没传过来。”宋大志仿佛闻到了商机,“我明天再去转转,去看看这边的物价。”
“也好,既然咱们要在这扎根,总要摸清楚状况,才能放开手脚干。”一想到要在京城开铺子,谭氏就充满干劲。
“放心吧,明天我再出去一趟就行了。辛苦你先把饭菜做了,家里还有几个小的要吃饭呢。”宋大志揉了揉自家小儿子的脑袋,将他推到一边,指了指东厢房那头,竖着指头,轻声“嘘”了一声
宋明昭点头,自顾自去了一边。
宋大志去东厢房绕了一圈,就看到宋明诚静心读书,也不敢多打扰,然后悄悄离开。
这次砚台没有跟着来,是因为临走前突然生了病,让他后面自己跟过来。
谭氏看着思慧,心里也犯嘀咕。徐氏在大家出发前,特意把她拉到屋子里耳语,就说要让她给思慧看一门合适的婚事。可能现在对于徐氏而言,没有任何事,比她女儿更重要了。
但是对于谭氏来说,临危受命,肩上的压力大。
而宋思意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从包袱里翻出了在船上的时候,周嘉时给她的蜜饯果子,捻了一颗放进嘴里,甜得过分。
“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宋思意笑着摇头,将蜜饯往里面一塞,翻身起来。
现在来了京城,她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第一步,她们先把自己的住的地方,写了信送回了江城府,免得之后他们跑错地方。
第二步,她要尽快把铺子开起来,免得坐吃山空,但是刚来京城,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结合这段时间的走访,宋家人一致决定先开一个铺子,铺子里卖两个招牌。
现在人手不够,开得大了,管不住也没用。
宋大志去租了一间铺子,离小院有点距离免得打扰了连个年轻人读书。
第一个招牌是宋记食铺,卖的是小吃之类的。
之前卖的好的煎饼、狼牙土豆、铁板豆腐,肥肠包都有的卖。
另一个招牌的是思周莫。
宋思意和宋思慧打算先卖奶茶,铺子开起来,再慢慢找学徒。
寻了个好日子,店铺就开张了。
头一日的生意,一开始清淡了些,毕竟招牌还没有打出去。可马上人就多起来了。
毕竟宋家的吃食都是辛香料放得重,很能勾引出人的馋虫。贵的肥肠包吃不起,但是煎饼啥的还是很便宜的。
等尝了几样好吃的,还能对贵一点的肥肠包不产生好奇吗?马上就要求再来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