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探花郎名字叫倪谦,历史上是个好官。
虽然没对他相貌有描写,可按朱家人的脾气秉性,想也知道是好看的,再加上有才华,被众人争取也不奇怪。
景舒却也笑不起来,只是轻声道:“太后才走几个月,这些大臣便想着搜罗女婿了。”
那些商贾人家她懒得管,只是这些个大臣们,便是连装个伤心,都不会勉强装个一年么?
“自然私底下的。”太子妃低声道:“母后别生气,殿下说父母为儿女亲事上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又不是他们的母亲。
再说了,太后临终自己也说了,一切从简嘛。
“太子倒想的开。”景舒想想也是,便也没有继续纠结,只是笑道:“今年前三名听说都不错。”
“只是状元身子弱些,可也是二十二、三岁,榜眼也就三十岁而已,这些可都是大明未来的肱骨之臣。”
而且,朱瞻基没参加殿试,是直接让锦儿自己去定的。
按他的话就是,让他自己挑,将来用起来也要顺手些。
“到底还是江南日子要好过些。”想着新科进士的户籍,景舒又忍不住地道:“一甲的三个,两个江南出来的,二甲三甲也是占大头。”
“孔孟之乡这几年,倒是越来越不成样子了,也不知道孔家担着衍圣公的名,有没有做好称职的事。”
衍圣公呢,是孔子孔圣人的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是从宋朝的时候,便开始开始册封的。
第422章 孔家
在这之前,称号一直都在变,在这里暂时不做解释。
当年因为宋金元三国争锋,宋高宗赵构衣冠南渡,所以孔家演变成了南宗和北宗两门。
南边接受宋朝的册封,北边儿接受金和元的册封。
想当年,朱元璋召见孔克坚的时候,话里话外都带着教训的语气,并没有赐予他官职。
而且不是叫他衍圣公,而是叫的孔‘秀才’。
在元朝,秀才是对读书人的通称,而孔克坚在元朝后期世袭公爵,官至秩二品,有礼部尚书和侍御史等实职。
可到了老朱嘴里,却绝口不提,还让他回去好好读书,要知道人家那会儿都五十三了。
而且更让人叫绝的是,老朱还直接地道:“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要知道孔家,可是孔子苗裔,诗书传家,就算不是每朝出大儒,但也至少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家吧?
可老朱却丝毫不给面子,话里话外都显示了他的轻视。
“太祖是不喜他家。”景舒笑道:“若不是天下读书人,都追捧孔家,太祖会不会继续封他家衍圣公,浪费俸禄和特权还不知呢。”
就像元朝和清朝,虽然压制汉人压制得十分很厉害,可他们对孔家却是十分尊崇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天下文人心里的神,文人信俸的神就是孔圣人,尊重孔家,那就是尊重天下文人。
所以她倒是能够想象到,老朱当年封衍圣公时候的不爽,可为了安士子心,又不得不封时的心情。
“母后不知……”太子妃犹豫了下,还是轻声道:“儿媳曾经在闺阁时,倒是听说了关于孔家的几桩事,当真是不堪得很,只怕说了辱了母后耳朵。”
像他这样的身份,从小就是按大宗妇培养的女子,父兄讨论政事时,虽然不会和他们说,可也不会故意避着她的。
闻言,景舒瞬间便来了精神:“快快说来。”
这些时候她无聊得紧,刚好听个新鲜的嘛。
原来如今的曲阜,都快成他们孔家自己的小王国了。
在这个地方,他们干的那些烂事更是数不胜数。
可因为是孔子后人,所以各级官员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就连刚正不阿的御史,也是敢说他家一个字。
否则的话,稍有不注意,就会被担上一个构陷圣人的罪名,砍头事小,被人唾骂千年事大啊。
最重要的事,就连当地的百姓,都是只知听孔家的话,而不知朝廷,孔家让他们干啥他们优先干啥。
朝廷的话,反正不太好使呢。
“孔家家大业大,子弟多了,这混账事自然也不少,儿媳年幼时,便听说一位旁支的子弟,居然同他家佃户之妻……”
“这也就罢了,还把那佃户杀了,可官府只去看了眼,便不管了,这种欺男霸女的事有很多。”
“而且还肆意敛财,留宿青楼,看上那个铺子田地,你要求人家贱卖给他,若是不答应,他便让你的生意也做不成,地也种不成。”
“种种事例,数不胜数,去年被满门抄斩的那几个江南家族,平日里,偶尔还行两件善事,可这孔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