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自从跟了封嫣然以后,就一直留在王府里,如今是二十出头的年纪。
以前,顾宣清到定王府小住的时候,小秋还跟着他学过枪法。
他是看着小秋长大的,算是知根知底。
因为出身和童年经历的关系,小秋的性格很温顺,乖巧听话。
封嫣然问过小秋的意思的,小秋本就听话,所以没有反驳。
只是连她自己都没想到,顾宣清娶她,竟然是做正妻。
他们谈不上多相爱,婚后只能说是相敬如宾。
顾宣清对她很温柔,小秋并没有觉得委屈,相反,她觉得是自己高攀了。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心爱之人,然后携手相伴到老。
绝大多数的人,也只是在年纪到了以后,就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生子。
顾宣清喜欢小秋的性子,他觉得,这丫头是最适合过一辈子的人。
他会把小秋当家人,会对她负责,对她好。
……
关外蛮夷向朝廷纳贡两年后,又开始集结兵马,侵扰边镇。
这一次,顾靖安没有再带兵,而是由顾宣清挂帅,带着他的侄子们远征关外。
顾靖安现在已经不管朝堂上的事了,连早朝也不用去,是名副其实的闲散王爷。
孩子们都大了,他们做父母的也开始放手了。
这两年里,孩子们在军营待着,顾靖安和封嫣然夫妻俩就自己到外头玩。
有时候出趟门,是几个月后才回来。
孩子们随大军出征的那日,夫妻俩站在街边人群里,目送他们出城。
看妻子心里记挂着孩子,顾靖安提议道:“反正咱们在都城也没事做,不如搬到边镇去住一段时间,怎么样?”
“可以吗?”
“我们就到边镇住着,不插手军营的事。”
“好,听夫君的。”
到了边镇,夫妻俩没有去军营,也没有去干涉军队的作战。
他们就是在城内住着,成天打听外头的战况。
夫妻俩在边镇住了一年,开始的时候给孩子寄了家书,说了他们的情况。
俩孩子知道父母就在城内,但他们守着军规,没有擅自离营。
他们经常给父母写家书,说说各自在军中的情况。
这场仗最终依旧是以蛮夷投降告终。
俩孩子一直到蛮夷退兵,军队等着班师回朝的旨意,才到城里去找父母。
孩子们打了胜仗,本该是高兴的事。
可是顾靖安还没高兴多久,又开始头疼了。
因为他的女儿告诉他,“爹,娘,我有心仪的人了。”
第687章 他是谁,哪里人,怎么认识的
听到女儿有了意中人,顾靖安整张脸的表情都不对劲了。
封嫣然见过自家老爹当初变脸的样子,也能明白顾靖安现在的心情。
她抓住顾靖安的手,面上挂着温和的笑,柔声问女儿:“跟爹娘说说,他是谁,哪里人,怎么认识的?”
顾世清看看面色凝重的爹爹,又看看娘亲,心里也跟着有些忐忑。
她不自觉放低了音量,小声说道:“他叫俞思谦,是俞存仁将军的儿子。”
顾世宴听到姐姐的话,诧异地看着她。
“俞思谦!”
这人就在军营里,他怎么不知道俞思谦跟他姐姐好上了?
俞存仁是负责镇守边境的将军,几年前,带兵驱逐蛮夷时,死在了蛮夷的刀下。
俞存仁是镇守一方的大将,俞家在边镇也是声名显赫。
俞思谦作为俞将军的独子,在边镇是无人不知的世家公子。
顾靖安和封嫣然在边镇住了一年,听说过一些他的事情。
顾靖安紧紧皱着眉头,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俞思谦,不是说,他是纨绔子弟吗?”
封嫣然看女儿有些不安,语气温和地解释道:“爹娘住在这边的时候,听一些商铺的掌柜说起过俞家,这俞家的公子,好像风评不大好。不过爹娘也只是听说,没见过他。你跟爹娘说说,他是什么样人?”
“他以前是有点儿……嗯……”
俞思谦跟顾世清坦白过他过去的事。
以前,他不听父亲的话,也不愿意去从军。
每天就是游手好闲,偶尔还会跟其他家的公子哥儿有矛盾,还当街打过架。
他是家中独子,母亲、祖母都惯着他。
父亲逼他进军营,他就装病,说是自己身体撑不住。
母亲、祖母心疼他,就一块儿去劝父亲。
为了儿子从军事,俞将军夫妻俩还吵过架。
最后,俞将军逼不得已,放弃了让儿子从军的念头。
这些顾世清都知道,但是她不敢跟爹娘说。
顾世清想了想,重新组织了一下措辞。
“他以前,有点儿任性,不是很听俞将军的话。可是俞将军战死以后,他就改了。娘,你还记不记得,我第一次上战场,回来以后受了伤。你给我包扎伤口的时候,我跟你说,我还救了别人。我救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