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贫困一些的地方,有的一年才二两银子。
“之前张大人上任的时候,已经裁撤了一部分衙役、书吏,您看他现在找人修缮房屋,还得到处去跟商户借人。而且,地方的衙门经费不足的时候,官员需要自己贴,他们俸禄也不高,所以下官才允许他们收一些铺堂费,来填补一些行政费用。”
还有一些理由,戴聆南不敢说。
他手下的书吏,其实,也会跟地方的官员、书吏收费的。
比如,地方收好了税款交上来,他们核对的时候,书吏就会收点审计费。
张知县如果不跟百姓收钱,交给上面的费用,都得他自己掏。
还有戴聆南下来一趟,地方招待他的费用,也是地方官自己掏的银子。
逢年过节的,地方官还要给他这个总督送礼。
这些,他不敢告诉顾靖安。
戴聆南有些为难地说道:“王爷,咱们当官的俸禄就那么多,我们有了蔡大人的教训,咱们也不敢贪污,就只能跟以前一样,收点小费用,不然衙门没办法正常做事啊。”
张知县已经算很好了,就他那只收一文钱的做法,戴聆南是知道的。
收这点钱,还要维持衙门的行政开支,他已经很不容易了。
第640章 还真没办法
当初蔡大人贪污的事败露以后,他的辖区包括附近一带的官员几乎都被革职了。
还连带了不少官员被降职罚俸。
张知县就是在那儿之后上任的。
戴聆南有前车之鉴的教训在,对手下的监管也很用心,但这些杂费,他们是真的没办法免除。
上级衙门办事,跟老百姓收点手续费。
总督衙门办事,跟下边辖区的官员收点手续费,这都是地方不成文的规定。
衙门办公用的纸张、笔墨这些都是要自己准备的。
他们的俸禄又低,一直贴也不是办法,不就只能想法子从百姓那儿拿点文具费。
总督衙门不给百姓办事,这文具费,就只能从辖区的地方衙门那儿收取。
贪心的就多拿一点,像张知县这样,不收日子没法过,收了又觉得愧对百姓,就压低了价格,收个一文钱,意思意思。
虽然这钱不多,但积少成多,他自己再贴一点儿,也能勉强维持衙门的行政开支。
朝廷给各个职位的官员多少俸禄,顾靖安是不清楚的。
反正他的俸禄挺多的,他是皇子,还有将军衔,可以拿两份。
打了胜仗赏赐的也很多。
所以,即便以前没有他们家娘子赚钱,顾靖安的日子也是过得还不错的。
顾靖安知道,他手下的将士俸禄也还可以,若是打了胜仗,还能额外领一笔奖赏。
若是战死了,朝廷也会给他们家人抚恤金。
听了戴聆南的这番话,顾靖安才知道,原来他们文官的俸禄这么少的吗?
怪不得一个个都要贪。
若是戴聆南所言是真的,那张知县的所作所为倒是说得通。
顾靖安对于这些地方衙门的做法不甚了解,他决定再观察观察。
“这事儿你不必与张大人说,中午吃过饭,就回去吧。”
“那,可要下官让手下的人不再收取这些杂费?”
顾靖安没好气说道:“你不是说不收取杂费,就没办法维持府衙的行政活动,书吏也无法以俸禄维持生计?”
戴聆南谄媚说道:“王爷若是能给个良策,就再好不过了。”
这事儿其实戴聆南也很头疼,既然捅到了顾靖安面前,那就让他想办法解决,多好。
要是能涨点儿俸禄,就更好了。
这事儿顾靖安还真没办法。
总不能他掏钱吧?
术业有专攻,他又不是万能的,吏治的事还是让他五哥操心去吧。
“你盯着,让他们别收得太过分,注意点分寸。本王会上疏禀明此事,至于如何处理,你就等上面通知吧。”
若戴聆南所言非虚,这情况应该存在许久了,且在各地普遍存在。
就凭他一人之力,他怎么解决?
治国安邦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
以往地方官给上司送行,除了会准备酒席,还会准备一些薄礼。
这次因为有顾靖安在,戴聆南提前让人去给张知县传了话,中午吃饭就好,不必送礼。
听到这话,再想起戴聆南看到顾靖安的反应。
张知县对顾靖安的身份更加怀疑了。
那人真的只是个开船厂的人吗?
他记得,之前那私盐大案,还有山匪的事儿,都是朝廷派人来解决的。
后来,就没那位大人的消息了。
也没听说他回都城了。
难道那对夫妻,会是……
戴聆南这次不是一个人过来的,他还带了手下的书吏和长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