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虽不是封嫣然所作,但这字却实实在在是封嫣然亲手写的。
俗话说字如其人,那画上的字笔走龙蛇,刚劲有力,不像簪花小篆那般清秀,那气势配这幅画绰绰有余。
这儿媳能写出这么一手好字,又怎会只是个等闲之辈 。
“好好好。”三个好字,足以表示出永盛帝对这字的满意,他笑着说道:“定王妃果然写得一手好字,来人,将玲珑洮砚赏给定王妃。”
洮砚,是所有砚台中最为稀少的,一砚难求。
这玲珑洮砚乃是贡品,听闻永盛帝极为喜欢,竟然赏给了定王妃。
见了永盛帝的反应,席中众人面色各异。
徐婕妤等人没有看成封嫣然的笑话,心中多少有些不甘,没想到这定王妃还真有几分本事。
看不清那字的朝臣则是好奇,定王妃究竟是写了怎样一手好字,能让永盛帝如此欣赏。
永盛帝挥了挥手,道:“让大家都瞧瞧定王妃的字。”
闻言,太监举着字画,在下首的朝臣席位中走一圈,展示这幅字画。
翰林院学士对书画造诣颇深,他仔细看着封嫣然提的字,忽然说道:“这……这是翊宁先生的字啊。”
因为激动,翰林院学士一时间也忘了收敛声量,席上的众人皆是听到了这句话。
一时间满座哗然。
翊宁先生,在场的文人都不陌生,此人乃是当今有名的书画家,一幅真迹字画千金难求。
翰林院学士看向封嫣然,面上带着不可置信的神色,这定王妃写出的字,瞧着像是真迹啊。
第68章 不知徐婕妤又在算计什么
翊宁先生的字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既有草书飘逸,但又不似草书那般难以辨认。
这字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一家茶楼悬挂着的字画上。
因着那字体前所未见,所以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那作品落款印章上的‘翊宁’二字也因此出了名。
翊宁先生一不求财,二不图名,故而一幅字画千金难求。
在翊宁先生闻名都城以后,有不少的学子开始仿翊宁先生的字迹,这字体便也渐渐流传开来。
方才也有人看出这是翊宁先生的字,但如今写这种字的人多了去了,众人不解翰林院学士为何如此震惊。
翰林院学士看着封嫣然,见她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面上也没有丝毫自负的神情。
他斟酌片刻后,试探着问道:“不知王妃这字……师从何人?”
封嫣然面上勾起一抹浅笑,语气平淡说道:“家父曾得到过一幅翊宁先生的真迹,妾身瞧着那字体好看,便仿着写了,这字和翊宁先生自是不能比的。”
见她如此谦虚,翰林院学士摇摇头说道:“定王妃莫要谦逊,王妃这字已是非常人能比。”
翰林院学士见过许多学子仿翊宁先生的字,也见过许多的赝品,自认可以一眼鉴别出真假。
但眼前定王妃的这幅字,若不是亲眼所见,他定会以为这是翊宁先生的真迹。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能仿得这般像的,就连那下笔、收笔时的轻重,一撇一捺的长短,都极为相似。
此时封嫣然已经回了座,顾靖安在桌下抓着封嫣然的手,听着翰林院学士的话,若有所思。
翊宁先生他也是知道的,这人名声虽大,却从未露过脸。
顾靖安对名家字画研究不深,细细想来这翊宁先生的名字与自己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
翊宁,靖安,莫非只是巧合。
上官颖的画再好,与翊宁先生的字也是不能比的。
经此一遭,她的风头自然就被封嫣然比下去了。
林如悦在边上看着,面上露出了嘲讽的笑,这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之后轮到林如悦的顺序时,她就坐着老老实实地弹了一首曲子,在琴棋书画这些技艺上,她还是知道有几斤几两,不出错就行了。
接下来一众闺秀的表现也都是平平,不过都是些人人都会的,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
快要接近尾声时,永盛帝已是兴致缺缺。
徐婕妤看着时辰差不多了,朝着下首的太监使了个眼色。
那太监会意,在给封嫣然和顾靖安添酒时,手一抖,将酒水洒在了封嫣然的身上。
那太监急忙跪下,说道:“王妃赎罪。”
台上的闺秀正在弹琴,在舒缓的琴音中,封嫣然这边的动静显得十分突兀,众人闻声皆是看了过来。
永盛帝蹙眉问道:“怎么了?”
太监跪着往前走了几步,对着永盛帝磕头,说道:“奴才失手将酒水倒在了定王妃的衣裙上,请皇上赎罪。”
负责乞巧宴的人是皇后,见有人出了岔子,未等永盛帝开口,皇后先斥责道:“笨手笨脚的,连个酒都倒不好,来人,拖出去杖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