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上维持秩序的人注意到封嫣然和顾靖安,见他们没到人群末端排队,走到他们面前,笑着说道:“二位,要领粥的话,要遵守秩序,到人群末端排队。”
这人说话的态度很好,面上带着亲切的笑,丝毫没有瞧不起他们夫妻的意思。
他看到封嫣然和顾靖安两手空空,又笑着说道:“二位若是没有带碗也不必担心,轮到你们的时候,前头舀粥的会拿碗给二位。”
封嫣然点点头,笑着说道:“谢谢。”
说完,封嫣然拉着顾靖安去了人群的末端排队。
顾靖安细细打量着前头的每一个人,所有人领了一碗粥就走了,也没有人嫌吃不饱。
来这的流民,特别的安分。
很快,封嫣然和顾靖安也领到了两碗粥。
走到边上,封嫣然将粥递到鼻子前嗅了嗅,试着浅尝了一口,这粥的味道竟然还不错。
“夫君,这是新米。”
顾靖安打仗时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在军营吃的也不算好,这碗粥封嫣然能喝,顾靖安自然也可以。
他尝了一口,这粥用的确实是新米,而且这米比许多穷人家吃的米都要好。
没想到威远候为了拉拢流民,竟这般大方。
这里不适合说话,顾靖安搂着封嫣然,走到人际较少的地方。
封嫣然看了看近处无人,小声地在顾靖安耳边说道:“这威远候还真大方,每日都这么施粥,得花不少银钱。”
“威远候素来会做人情,擅长笼络人心,当年在朝中时也笼络了不少官员。”
永盛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威远候是礼部尚书。
威远候最会笼络人心,当年在朝堂之上,半朝都是威远候的盟友。
可偏偏正是因为威远候结党的人过多,他支持的皇子因为声势过大,反而失了圣心。
最后先帝选择了永盛帝继位,威远候则在新帝登基后被革了官职,发配来了冀州。
但是说得好听,来冀州颐养天年。可冀州这种苦寒之地,任谁听了都知道是流放。
封嫣然看着碗中的白粥,“威远候如此用心对待流民,难道真的要拉拢流民起义?”
顾靖安摇摇头,“威远候是个聪明人,当今朝局还算稳定,依靠流民起义,想要成功并不容易。”
古往今来,百姓起义想要成功,有一个先决条件便是朝局动荡。
如今的南夏虽有贪官横行,但朝局还算稳当。
威远候不可能不知道,这时候靠着流民起义,起兵必败。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行善?”封嫣然不解。
“不,威远候一定另有所图。”
只是顾靖安现在也不知道,这图的到底是什么呢?
第130章 这南夏迟早要亡
流民居无定所,到了夜里大家都是聚集在荒野、破庙等地休息。
安静的破庙里忽然有一声稚嫩的童声响起:“娘,我饿。”
妇人瞧着夜深了,不少人都在闭目养神,担心孩子吵到别人,急忙把孩子抱到怀中。
另一边的孩子听到这句话,也看向自己的娘亲,说道:“娘亲,我也饿。”
母亲无奈地把孩子抱进怀中,轻声安抚道:“乖,睡吧,睡醒了明日就又有粥喝了。”
孩子听话地闭上眼,妇人轻拍着孩子的背脊哄他入睡。
可过了一会儿,那孩子又睁开眼,小声说道:“娘亲,好饿,睡不着。”
孩子的声音很小,但在这安静的破庙里大家都听得一清二楚。
不少人都睁开了眼。
孩子边上的男人,自责地说道:“都是我没用,连让孩子吃顿饱饭都做不到。”
边上的人出声安慰道:“兄弟,这是天灾,怨不得你。”
在这的都是受了天灾,被迫背井离乡的流民,大家也都能理解对方的苦楚。
几个人这么一说话,大家也都没了睡意,干脆坐起来一起诉诉苦。
“每日只有一碗粥,到了夜里,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会饿。”
“是啊,一碗粥确实吃不饱。”
“有一碗粥就知足吧,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我这一路过来,还是靠着山里头的野草、野果果腹,到了冀州,每日能喝上一碗热粥算不错了。”
“你们怕是不知道以前我那儿官府分的粥是什么样的,稀得和水一样,还是冀州这边好。”
“冀州土地贫瘠,本身粮食就少,威远候还要供我们这么多人吃饭,已经很难为他了,大伙儿就体谅体谅吧。”
众人觉得在理,纷纷点头称是,对威远候的感激又多了几分。
“威远候可真是个大善人,他一个侯爷,都能这般接济咱们,再想想朝廷,不能给咱们稳定的生活,还每年征收赋税,实在是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