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她刚知晓太子要来南境的时候,她就一直把她当皇族恭敬。即便是后来知道太子对她的故友之谊,她嘴上喊着“阿兄”,心里感激他的帮助,但心底对“太子”这个身份的一层畏惧和谨慎却从未消失过。
史书为鉴,当权之人的喜怒最不值得信任。
或许上一瞬他还对你和颜悦色,下一瞬恶感突生,又会毫不留情地将人打入万丈深渊。
她潜意识里或许知道太子不是这样的人,但她也从不敢赌太子这种仁爱能持续到几时。
她一边被太子吸引,一边又忍不住对他设防。
这种矛盾的心理拉扯着她,让她几乎忘了,喜欢本就不应该权衡利弊、瞻前顾后。
她不能一边自诩和他两情相悦,一边又在心底把他当成“太子”。
他于别人,是说一不二的储君;
于自己,只是赵珣。
他喜欢她,在知道她的止步不前,了解她的胆怯畏缩后依然喜欢。
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只是喜欢。
洛之蘅动了动唇,无声咬着“喜欢”二字,只觉得有什么顺着血脉流遍四肢百骸,满的几乎要溢出来。
她慢慢地想,投桃报李,至少赵珣还是赵珣的时候,她要没有任何顾虑地、热烈地,喜欢他。
洛之蘅在廊下踱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才翘了翘唇角,打算回到内间。
那一下撞得有些重,不知道他现下还疼不疼。
这般想着,刚一进入房间,便听到一阵争执声。
她微微蹙了蹙眉,这里既是崔家的衣铺,知道太子今日要来,定然是提前安排好的,怎会在这个时有人生事?
念头刚一冒出来,忽然辨认出崔月皎的声音。
她忙调转方向,往外间走去。
外间的情形出乎洛之蘅的预料。
原以为是崔月皎占了下风,一出来才发现,崔月皎翘着腿坐在圈椅上,不知从哪学的风流姿态,明明瘦小的身影窝在宽大的圈椅中不伦不类,却意外地流露出几分气定神闲来。
她对面的人,看衣着,也是位姑娘。身量比崔月皎高些,额间坠着一颗剔透的红宝石,锦衣华服,分明是贵气逼人的装束,可大约怒极失了方寸,反而不如一身平常装扮的崔月皎从容。
洛之蘅想着恐是女儿家的口角,见崔月皎并未受欺负,便打算悄无声息地退回去。
谁料那位陌生的姑娘眼尖,没等她动作,立刻指着她问:“你是谁?”
语气颇有些居高临下的傲慢。
崔月皎循声扭头,看清人,立刻跳下圈椅,亲亲热热地抱起她的手臂,又挑衅似的看了陌生姑娘一眼,炫耀似的:“这是我阿蘅姐姐。”
“这是你哪个来打秋风的姐姐?”陌生姑娘显然对崔家了解颇深,不屑地哼了声,又望向洛之蘅,“你既是她的姐姐,便管好她,成日霸占别人的兄长是怎么回事?她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兄长。”
洛之蘅甚至没有机会插腔。
崔月皎已经不满地反驳回去:“谁霸占你的兄长了?”
“那你便让我进去搜一搜,看看我兄长在不在这里。”
崔月皎未置可否,掌心朝上,向她伸出了手。
陌生姑娘云里雾里:“你要干什么?”
“手令啊。”崔月皎朝她翻了个白眼,“我崔家正经经营的成衣铺,你没有官府的手令,凭何进来搜?”
“你——”陌生姑娘气结。
崔月皎八风不动,撇撇嘴道:“你若想找你的兄长,去兴德坊找啊,再不济也要去工部,我们这里既不是你兄长的家,又不是你兄长办差的地方,来这里白费什么功夫。”
说着扯了扯洛之蘅的衣袖,软软地撒娇:“阿蘅姐姐,我渴了,小表叔说你的茶艺一绝,我想喝你泡的茶。”
在崔月皎说出兴德坊的时候,洛之蘅心中已隐隐有了猜测,再提到工部,心中的猜测顿时得到印证。
她虽来盛京不久,但在来盛京的路上,太子已经和她介绍过盛京种种,再加上来盛京后的刻意了解,自然知道,兴德坊中虽有达官,但最尊贵的府邸莫过于大皇子府。而早在南境时,太子便和她提过,大皇子如今领着工部的差事。
结合两人拌嘴时不离口的“兄长”,眼前这位陌生姑娘的身份再明显不过。
——正是秦贵妃的女儿,大皇子的亲妹。
虽然称一声“三公主”,实则是皇室中独一份儿的明珠。
洛之蘅虽不知道崔月皎和三公主为何如此剑拔弩张,但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避其锋芒方为上策。
她佯作不知对方的身份,莞尔应了声“好”。
就要和崔月皎进去,忽然听到三公主愤怒道:“好啊,你们崔家要你霸占了我兄长不够,还找出这等狐媚子往我兄长跟前送,实在是欺人太甚。我定要上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