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过来叫醒他们的虎鲸小哥名叫斜鳍。顾名思义,斜鳍一出生时鱼鳍便是歪斜的,虽然依旧能在海水之中畅游,但还是影响到了他的捕猎。
在尝试了几次独自捕猎都不成功后,斜鳍便干脆地加入了采集队。虽然兽型不怎么灵活,人形却是没有妨碍的,甚至还能灵活地上下爬树。如今他每次出去采集,收获都比旁人多上不少。
论起赶海,斜鳍也是一把好手。
虎鲸兽人居住的山洞距离适合赶海的泥滩以及礁石滩有一段距离。
斜鳍便趁着这段时间讲了一些赶海时用到的小技巧。
泥滩松软,常常有各种生物藏在里头卧沙。能捉到的往往都是蚬子、蚶子、蛤蜊以及蛏子之类的贝类生物,当然还会有猫眼螺、辣螺什么的。运气再好些还能捉到螃蟹和八爪鱼。
蚬子、蛤蜊之类的可以直接用手挖出来,卧沙的时候跑得很慢,有经验些的虎鲸兽人一挖一个准。
蛏子就不成了,这家伙跑得很快,卧沙也比其他生物要深些,得用些别的法子。
说来也巧,虎鲸兽人们在常年的赶海活动中逐渐找到了快速捕捉蛏子的方法,倒是和竹伊前世在那些赶海视频中看到的法子一样。
都是将盐洒在蛏子的呼吸孔处,等上几秒钟,蛏子便会如同竹竿一般从洞口处节节冒出来。这个时候一定要眼疾手快,迅速伸出手将蛏子拔出,再扔进随身带着的小竹筐中。
如此这般一套操作下来,不一会儿便能收获满满一把又肥又大的蛏子。
要是已经在呼吸孔周边洒了盐,却不见蛏子冒出来,八成是认错了呼吸孔。这个时候伸手往下挖开泥沙,说不准就能瞅见一个蛤蜊静静地卧在沙里。
这些泥滩的收获里头,最好吃的是蛏子,但最好玩的还得数猫眼螺。
猫眼螺卧沙的位置会出现一个不太明显的小鼓包,有经验些的虎鲸兽人还能依据鼓包的形状大小判断出底下的猫眼螺大小如何。
猫眼螺内部会储存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赶海时抓到猫眼螺时,都会看到螺口处有一大片舒展的白胖螺肉。
虎鲸兽人们最喜欢的就是将猫眼螺放在手心,五指收紧加压,直到螺肉在手指的压力下收缩,内里的水分从螺肉之间迸散出来。一眨眼的功夫,原本大概有手掌心那么大的螺肉便会缩成小小一块。
虎鲸兽人们脑海之中没有“解压”这个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挤猫眼螺的游戏成为他们赶海时的最爱。
至于吃,在虎鲸部落同熊猫部落学习到部分做菜的技巧之前,猫眼螺在族中并不怎么受欢迎。肉又少,壳又硬,还有水煮难以去除的腥气,怎么想都比不上刚从海中捞到的新鲜海鱼。
直到前年虎鲸部落同熊猫兽人们换了些调料,又用他们在秋货集上学到的法子做了几顿菜后,蓝拍突发奇想将猫眼螺也用辣炒的法子做了一道菜。
螺肉的腥气被调味料除去,只留下调料的香气与螺肉的鲜甜。独有的微韧与脆嫩口感彻底凸显出来,配上淡淡的辣意,在口中绽放的滋味与口感,是那些海鱼都无法比拟的舒爽。
这一顿之后,猫眼螺顿时征服了族中jsg的大部分虎鲸兽人。甚至有一部分平日里在海洋中捕猎的兽人,也在闲暇的时候早早爬起来去赶海捉猫眼螺。
斜鳍这么一番描述下来,别说听得跃跃欲试的竹伊一行人了,就连经常赶海的采集队众人都有些心痒,恨不得现在就飞跃到泥滩上,捉他个十筐八筐的猫眼螺回去。
讲完接下来要去的泥滩,斜鳍话音一转,说起了晚些再去的礁石滩。
“那边实在不太好走,我们等天完全亮了再过去。”
礁石区的海货便不再是捡和挖能捉到的了。那边的地形难走,礁石上还附着着大量的贝类,很容易被划到。
好在兽人大多皮糙肉厚,倒也基本不会受伤。
而在礁石区赶海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那些礁石上密密麻麻附着着的各种贝类。海虹是最常见的,一大串一大串地连在一起,附着在礁石上。
这里的海虹要比泥滩处挖出来的贝类更鲜美些,稍微煮一煮味道就还不错。
斜鳍回忆着,咂咂嘴道:
“不过这些吃起来和海里头的扇贝味道差别不大,都是那股不知道咋说的味道。”
要论好吃,还得是礁石上另一种外壳更为锋利也更为嶙峋的附着物——牡蛎。
牡蛎比海虹要难得不少,由于外壳的凹凸不平,想要把牡蛎从礁石上取下比海虹可要费力多了。好在兽人的指甲很是坚硬,倒也不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多用些力气,也就把牡蛎撬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