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面面相觑,着实难以接受啊。
有人建议道:“不如建佛堂,安置这些女子,又或着让其娘家贡养娘娘们?”
张廷玉连忙使了个眼色给自个的弟子,那人会意,直言道:“此做法不妥,这建佛堂的银钱从何而来?况且这和养在宫中有何区别?”
“至于让娘家贡养……”那人摇了摇头,“更是不妥,一般人家那有可能无缘故的平白养活人,这不是等同于要那些娘娘们的命!”
说句不好听的,一般会进言做宫女的,大多家境不好,贫苦人家那有可能白白养着女儿,逼到后来,说不定会直接弄死女儿省麻烦也不定。
再则,即使娘家父母不介意,兄嫂也绝对容不得吃白饭的妹妹,若非念着这一点,圣上也不会特特注明婚嫁自由。
那位大臣缩了缩脖子,有些尴尬的小声道:“死就死了……”
徒晰眼眸微冷,“你再说一遍!?”
第144章 求和
其实那人说的声音极小,也不过就嘟嚷一句,但耐不住徒啪耳力好啊。
徒晰难得的怒了,他知道这年头的官员别太指望他们真有什么忧国忧民的心思,事实上,做官员的只要别太贪,已经是万幸了。
世情如此,他平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晋虽然开国还不足百年,但已经有了一些各朝各代的陋习了,徒晰虽看不惯,但也知道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能缓着来,但他说什么也没想到,竟然有官员不把人命当回事!
在他们看来,人放回去就不错了,至于怎么过日子,那是那些人的事儿,即使这些宫女子最后被娘家人给逼死,那也是她们的命,要怪就怪自己没投个好胎,怨不得旁人。
可徒晰是最最见不得这种事的,无论什么时候,人命是他的底线,一见有人踩了线,徒晰顿时就火了。
他冷声道:“你们连区区三百多名女子都容不得,朕倒是不明白了,你们是我大晋的官员吗?竟然不把大晋人的性命当一回事?任其自生自灭!?"
他怒道:“我放言女子出宫,是希望她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而非是让她们被逼死,即使是宫女子,她们也是我大晋子民,既是大晋子民,让她们能在大晋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本就是我们应有之义!"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给朕滚回家卖红薯!”
徒晰虽然在东北鼠疫之时留下了风行雷厉的名声,但自其继位以来,并没有在政策上做出什么大手大脚的改革,提出的几个新政也是有利于大部份官员的,也就在放宫女子出宫这事上出格了一些,是以大伙也渐渐忘了新帝可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
难得见到天子一怒,众人也不由得微微一惊,顿时不敢再说话了。
张廷玉连忙领文武百官跪拜,“圣上仁慈!”
原本徒晰早就让人打点过了,在大朝会上讨论这事也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再加上徒晰一怒,原本好些不赞同的人也不敢再说话,放宫女子出宫之事就这样定了。
民间乡野间虽然偶有几句闲话,但一听到太上皇和先帝二人加起来光是宫女子的人数就近三百,哪怕再迂腐的读书人也不敢说话了。
三百多人,怪不得圣上不想养了。
大伙也不过就私底下碎碎念一句圣上小气,旁的也不敢多说,毕竟只是宫女子,也算不得正经宫妃,放就放了。
至于徒晰先前明明说是宫女子,正式定案之后却成了嫔以下宫妃可以自由离去,虽有人查觉到,但由于先前徒晰放了给他滚回家卖红薯的狠话,大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
毕竟大伙能有今日的成就不容易,何必为了区区几分女子给惹的圣上不喜呢?不值得也不划算。
虽说是要将太上皇和先帝的低位妃嫔送回娘家,但这也不是随便送的。一则,必须为太上皇和先帝守孝满一年,也是确保不会有什么遗腹子遗留在外。
虽说太上皇应该没那能力了,永正帝所遗留的起居注中近来也没有临幸过言妃的记录,不过这种事还是得以防万一吗。
再则,必须是无儿无女者,方可离开,毕竟做为皇家子嗣,万万不可能有叫旁人为后爹的情况。
当然,最重要的,这离去与否全由那些女子自行决定,不会强迫这些女子非归家不可。
徒晰是个明白人,虽说再嫁由已,好坏自负,但太上皇留下来的宫女子,大多年过三十,甚至还有一些都已经五十余岁了,这把年纪要是放到一般人家,都已经是做祖母的年纪了,要说再嫁什么的,着实不易。
是以不少年纪大的妇人早早就放弃了婚嫁之念,宫中虽然清苦,但至少还有一口安乐茶饭吃,要是到了外面,还不知道那些人是人是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