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互相看了一眼,立即点头应是,然后三三两两的围着黛玉附近的桌子坐了下来,确保主子被众人互在中间才安稳的落了座。
“大娘做这个做了多少年了,我瞧着这东西不像是京城这边的口味。”
黛玉一边看酱圆子大娘手脚麻利的炸圆子,一边和对方闲聊了起来。那大娘这会儿也不像刚才那样的担心,听见她的问话,也声音响亮的回答着:
“姑娘眼力好,我们一家子是去年从彭州逃难过来的,这酱圆子是彭州的地方小吃,这京城是没有的。”
“彭州。”黛玉诧异的看向大娘那边,惊讶的问道:“彭州不是和暹罗国接壤,没听说那边发生了什么了。”
“哎,这天高皇帝远的你们哪里晓得哦。”
大娘动作颇快,不一会子就做了几碗出来,一手一碗的给黛玉她们先端了上来:“姑娘请吃,这东西越热越新鲜越好吃,过了这热气滋味就不如现在了。”
“多谢。”
黛玉忙伸手接了过来放在面前,一侧的清雨赶紧给她递上了擦了好几遍的筷子。
她接过来轻轻的搅了搅,热辣冲鼻的酸味滋啦一下就飘了出来。用筷子轻轻的夹起来放在鼻翼前吹了吹,一股浓烈的酸味刺激得味蕾不停的分泌津液,趁着热气她咬了一小口。
“好吃。”
“是吧,这东西开胃口勒。”大娘在旁边一边做剩下的酱圆子,一边笑眯眯的看着她们说:“要是大冬天配上烧刀子味道还要好勒。”
黛玉也笑着点了头,又招呼清雨几个:“你们也吃,别光看着我吃。”
享受的吃完一整颗半个拳头大的酱圆子,黛玉这才又分出心神问起刚才的话:“那彭州是发生了什么事,大娘这样背井离乡的家里还有多少人。”
听到黛玉的话,那大娘动作一顿,随即也忙碌了起来:“家里就我和儿子两个人了,我家那个死鬼和他爹妈路上没挺过来,人就埋在路边,也不知道被野狗吃了没有。”
“···大娘节哀。”
没想到大娘这样爽快热情的人,家里竟然发生了这样大的变故。一时摊上坐的人都沉默了,就连她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问下去。
也许是黛玉沉默的有些久了,那大娘赶紧笑着说:
“哪有什么哦,这都过去了,人总要向前看嘛。姑娘不是问彭州怎样了,这话说起来估计没人信,彭州一大半的土地都归暹罗了。我们家原也是有几亩薄田的,如今那地方想来是回不去了。”
“你说什么,朝廷不曾割让国土,彭州的州令为何没有上报。”
第42章
几张简陋的木桌拼接而成的小食摊子上顿时寂静无声。
黛玉惊骇的站起了身子,不可置信的看向大娘。那大娘见她一个小姑娘,也没把她惊讶的态度放在心上,只叹息道:“彭州还是好的嘞,那旁边的平安州听说比彭州还要让的多。”
震惊过后她也意识到自称太过于激动,平复了心情的她又重新坐了回去。
“姑娘哪里知道,像咱们这样儿人能有个地方能够吃口饭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哪里管的了上头的人是谁。要不是暹罗那边的人过来强占了我家的土地,我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州令,跟您透个实底吧,咱们啊哪里知道谁是州令,就是知道又哪里敢上门。”
那大娘苦笑了一声,随即又端了几碗酱圆子给边上的护院,笑着说:“今儿托了您的福,可赶得上往常好几天的收用了。”
“大娘客气了,你做得酱圆子的味道也好极了。”
黛玉轻扯了几下嘴角,又舀起一颗慢慢的吃了起来。
就在她安安静静的吃着东西的时候,边上一辆青皮小马车从边上急急的驶了过去,车上赶着马车的人正是庆嬷嬷的大孙子大佑。
“县主,大佑把普善寺的大师请了回来了。”
清雨往庆嬷嬷家送过几次东西,这会子见了马车上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黛玉一听也赶紧说道:“你们快吃,吃了咱们也好快些过去。”
林义他们听到自家县主的话几口就把碗里的东西吃了,然后带着黛玉往庆嬷嬷家去。
庆嬷嬷家的房子离这里并不远,只拐了一个弯就到了。黛玉看了一眼停在门口的青皮小马车,在林义的手指下看着面前大门开着的一座一进的四合院点了点头,然后就带头走了进去。
院子里的生活气息很是浓郁,几个坐在地上打核桃珠子的小孩稀奇的看着走进自家院子的一群人,其中一个七八岁梳着牛角包的小姑娘怯弱的上前问道:“你们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