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阙有时晴/陛下替我跪佛堂(27)

“张契当了一个四品将军不到两年,却攒下了数万两白银的身家,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沈时晴看了锦衣卫奏报之后不懂的地方。

依照大雍朝军制,张契的实职为彭城卫指挥佥事,上面还有指挥使,彭城卫不过五千多人,指挥使知道他深得军心,将两千人调给他分管,两年时间,调拨给彭城卫的钱粮加起来也比不上他贪墨所得,他就算把这两千人敲骨吸髓,又如何能攒下那么多钱呢?

她看向李从渊,却见李从渊有些惊诧地看着自己。

一旁的一鸡连忙小声唤道:“李尚书?皇爷问你话呢。”

“啊……”李从渊自觉失态,连忙低头敛袖稍作掩饰,“那张契所得钱财,一面是侵占军饷中饱私囊,一面是从侵占军田而来……”

看见陛下一直静静地看着自己听自己说话,李从渊只觉得一股欣慰之情油然而生,说得也越发详细起来,从大雍立国以来的军制说到如今各地卫所军田被占难以维持的局面。

这一说,就说了个没完没了,君臣两人说话的地方从濯心亭转移到了朝华苑的侧殿,中间,还一起用了晚膳,李从渊性情中颇有些疏狂不羁,说着说着,见皇帝陛下听得认真,干脆对着舆图讲起了整个大雍卫所的分部。

他博闻强识,凡是过目文书皆留存于心,各处收支数目皆熟稔无比,说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等到他终于讲痛快了,朝华苑里的灯都已经亮了起来。

“多谢李尚书。”

“昭德帝”面带浅笑,还对他道谢。

李从渊察觉其中并无敷衍的意思,又是一阵老怀欣慰,恨不能当即在宫里住下,趁着陛下难得好学的时候把从前该讲没讲的再给他讲一遍。

他打算鞠躬尽瘁,沈时晴却没有让一个准首辅累死在西苑的打算,就在李从渊行礼告退的时候,灯火煌煌,照亮他有了些许白发的鬓角。

沈时晴的心头随着烛火轻动。

“李尚书。”

听见陛下召唤,李从渊停下了后退的步子。

来了来了!陛下今日强忍性情当了一日好学生,这是要捅下多大的一个篓子啊?

李从渊在这瞬间甚至开始考虑上书乞骸骨。

“朕听闻京中名士都会在折竹台相聚,吟诗作对,诗文成集,你可曾去过?”

折竹台?

李从渊喟然:“陛下所说折竹台已经是十年前的旧事,臣已经久不闻其名了。当年我与我几名旧友年轻气盛,自以为能使天下文章为之一新,才写出了什么《折竹台集贤集》。”

说完,他笑了笑。

端坐在桌案旁的皇帝垂下眼眸,缓缓说道:

“几名旧友?能与李尚书为友,想来也都是当世栋梁。”

当世栋梁?

有人已丢官回家,有人被发配边疆,有人昔日意气风发如今暮色沉沉,也有人,才华盖世却早就不知埋骨何方,唯有他,还站在朝堂上,为报几代陛下的皇恩罢了。

诸般旧事涌上李从渊心头,他笑中带了点苦意:

“世事沉浮难料,聚散不过须臾,臣年轻时也觉得‘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2,到如今才明白活了一日才算一日,活了一日方能做一日之事呀。”

说完,李从渊又行了一礼:“陛下,您还有何事吩咐?”

年轻的皇帝眨了下眼睛,突然笑着说:“没了,李尚书早点回家歇息吧。”

真的没了?

李从渊躬身退去了殿外,终究再没听到皇帝叫住他。

转过身,眼睛的余光看见了两旁侍立的太监,李从渊突然想起了四鼠太监下午对他说的话。

陛下与从前不同?

陛下,似乎、也许、大概……真的与从前不同?

朝华殿里,沈时晴抬起一只手撑在脸侧。

她十二岁那年,父亲让她做男孩儿打扮,假称是自家侄子,牵着她的手带她到了折竹台。

折竹台上一群穿着青衣白袍的文士不在乎官职不在乎年纪,直抒胸臆,指点江山,让年幼的她大开眼界。

有人敲鼓吟诗好不快意,有人一手馆阁体写得清俊非常,有人拿着看着她的画笑着说“这小子假以时日必成大家”,有人将她揽在怀里比自己得了赞赏还高兴百倍。

她还记得十年前的李从渊既不作诗也不写文章,只先喝酒,喝得酒足才提笔在纸上写诗,落笔都是狂草。

李从渊老了。

她爹死了。

正在她沉思的时候,三猫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

“皇爷,新的络子打好了,您选一条?奴婢给您把章子挂回去。”

沈时晴抬眼,看见了托盘上摆着十几条缀着不同宝石的络子和一枚寸大的白玉印章。

上一篇:天欲雪下一篇:娇养小祖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