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次倒并非因为脸皮厚,而是因为他知道,老婆并非是故意嘲讽,而是一句真情实话。
是否有德,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看、去评判,而是要看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什么样的环境下,跟谁去比。
刘邦有德,全靠同行衬托得好。
这就得说到刘邦其人的发迹史,以及他与同行项羽的斗争史。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刘邦人到中年,总算是当上了亭长。
当上了亭长,就想得到更多,在咸阳左近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马车,他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千古的话,大丈夫应如是。
牛皮大话,意淫幻想,刚爽了一下,随后而来的霉运就毫不手软,刘亭长押解犯人,犯人跑路了好几个。
这可咋办?
刘邦这时候表现出了真材实料的过人之处。
首先他当机立断,做出了第一个选择。觉得这条路走到头,人也都会跑光,于是干脆把囚犯都放了。
一个选择表现出了两点过人之处。
第一个过人之处,他不光懂得顺应形势不犯倔,还懂得预判形势占到先机,先行选择,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个过人之处,或许是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在保证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他懂得给人好处,成全别人,俗称双赢。
光是这两条,同行项羽一个都做不到。
言归正传,当时他对囚犯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得逃命了。
让他们走,反而不走了,有十来个囚犯说,我们就跟着你混了。
这是当上大哥的第一步。
创过业的人都知道,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白手起家,从0到1这一步有多难,那简直是□□,可是刘邦他做到了。这不光是天时地利的事儿,最重要的,是人。
有第一批小弟了,干点啥呢?
这时候刘邦做出了第二个选择,表现出了第三个过人之处,胆子大,敢干。
反正怎么着也是九死一生,干脆赌上一把,加入起义的洪流吧。
那时候秦朝□□,民不聊生,各地都有起义武装,星星之火,就要成为燎原之势。刘邦夜醉斩白蛇,自称赤帝之子,就这么干起来了。
然后就经历了与其他起义军的各种相遇、合作、碰撞。
与张良就是这样相遇,相见恨晚的,与项羽也是这么相见,最终走到不如不见的。
* * *
项羽的出身比他好的多,是六国之中楚国的贵族后裔,起点也比他高的多,自己英勇善战,还有叔父项梁合作帮手,出手就是实力强大。二人的最初相遇,就是刘邦给项羽当小弟,成为项梁的属下。
刘邦归了项氏一个多月后,著名人物之一陈胜死亡的消息被证实。
反抗暴秦的一杆大旗倒下了,其他大旗就有上位的机会和必要,项梁听了范增的建议,拥立了战国时候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仍然叫做楚怀王,这样一来项羽的势力更加强大,在诸侯中有号令天下之威风。刘邦一直韬光养晦,让项羽认为,他是个小弟。
其实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刘邦有过露出尾巴的机会,也差一点就露了。
当时反秦的旗帜是被封为义帝的楚怀王。义帝提出,两路军队西征,攻打秦朝的都城咸阳,不论是谁胜利了,都可以称汉中王。
刘邦胜了,也称了汉中王,看到咸阳的宫殿,就不想走了。
樊哙来劝,说这才哪到哪儿,现在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别贪图那么大的东西。
道理是对的,但是樊哙的劝说没有成功。道理是道理,但是欲望是欲望,白手起家的穷混子见到那么大的富贵奢靡,搁谁谁也不想走。不信看看一千多年后的李自成。
樊哙不灵,张良又来劝了一遍,成功了,刘邦退出了咸阳,来到了灞下,与当地名士制定了讲究公平公正的基本法,把秦朝的苛刻法令废除。
这就是吕雉说的,大王不忘以德服人,四海民心,咸来归附。这是刘邦在民众那里得到的风评,并不是虚头巴脑的假话。
同行项羽,与刘邦做的选择正好相反。
他紧跟着刘邦来到咸阳,火烧了阿房宫。
看,拥有再强的兵力,还是一个暴徒,让人十分的没有安全感。
这还不算,他掌握了最大的兵权之后,分封天下诸侯,公然杀了义帝。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由他封的汉王刘邦,被民众父老拦车哭诉,义帝死的太惨。
为义帝致哀之后,以项羽失德为由,号令天下诸侯讨伐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拉开帷幕。
项羽失德,刘邦有德,同行衬托的就是这么好。
其实更客观的说法是,项羽自大任性,不知轻重,而刘邦,听人劝,知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