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烫着六个戎疤的年长和尚将他们带到了一处厢房。
这间厢房看着普通,却大有乾坤,墙上嵌着一个小型仙鹤石雕,宋若上前按了一下它的眼珠。
再是移动了一下书架上的佛经,哗啦一声墙壁裂开,就如同上次在公主府的书房一样,露出一个甬道来。
这一次宋若抬手,在进甬道前先一步牵住了她。
--------------------
作者有话要说: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杨万里《夏夜追凉》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春恨》
第17章 地牢
这个甬道同书司的相比更为深幽,也相对较为宽阔,可供几人走过,想来是为了方便羁押犯人。
两侧岩壁之上挂着一盏盏青灯,拢在殷红宣纸下发出微弱的光。
同上次在书司的狭窄漆黑不同,兵司的甬道有淡淡的烛光,却阴沉幽暗,像是有刽子手在你脖子上悬着一把钢刀。
莫名让人心生压抑。
越往下走,就越显得冷寂,岩壁是潮湿的,有水从洞顶滴落到地面。
水滴声在这种环境下放大了数倍。
好在李言兮的手被宋若牵着,手心的温软让她很快变得镇静从容。
宋若轻声开口:“我第一次来这时,差点被这的青灯吓哭,还失手揍了兄长一拳,你可比我镇定多了。”
李言兮仔细想了想那个画面,没忍住笑了,盘踞在心头的压抑散了开来。
甬道尽头是一个石门,宋若一手牵着她,一手向前拨弄石门上的石块。
李言兮抬起空着的那只手提过一盏旁侧壁上的青灯,将灯盏凑到了宋若面前,视线立马明朗起来。
烛光照在了石门复杂的纹路上。
形状各异的石块摆在了一起,宋若重新排列了它们的顺序。
石门缓缓打开,几名提着利剑的兵卒将长剑对准了她们,在看清楚来人后,收了剑,恭恭敬敬地行礼:“殿下。”
宋若点了一下头。
踏入石门后,一股腐朽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干涸的血液味与潮湿发霉墙壁的气息混合。
李言兮蹙了蹙眉,接着听到了许多嚎叫声,求饶的,半死不活哀怨着的,嘴里骂嚷的,全都痛苦万分。
她曾去过牢狱,但是刑部的牢狱没有惨叫声,也没有这么浓的血腥味。
两侧的监牢里,犯人被捆在木架上,每个牢狱都站着两个审讯人正对犯人进行审讯,墙面上挂着各式残酷的刑具。
当又一次惨叫声传来的时候,宋若才像意识到了什么,上手捂住了李言兮的耳朵:“别怕。”
她太习惯这里了,习惯了难闻的血腥味,习惯了犯人的惨叫声,所以才反应过来这一切常人是不可能适应的。
但其实李言兮并不是什么心软之人,她对这些惨叫的人并不怜悯,这些人是大宋的危害。
她知道铲除他们才能护住百姓,眼线被发觉的归宿就是如此,大宋派去敌国的眼线一经发现也会是这样的下场。
虽说如此,她还是任由宋若捂住自己的耳朵,耳根子清静一点总是好的。
冰凉绵软的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因为捂得很严,外界的声音小了许多。
察觉到宋若对自己的担忧,李言兮为了宽慰她,侧首同她说:“好在我听了你的,喝了几杯桃花酿壮胆。”
宋若垂下眼睫同她对视,嗯了一声。
两人离得极近,近到能看清楚银质面具上彩漆的不平整,近到那耳垂上针尖般大小的朱砂痣让李言兮生出咬上一口的冲动。
血液里蓦然生出撕咬感,李言兮觉得心脏一疼,接着所有想法云散风流。
宋若仍旧捂着她的耳朵,两人一前一后的走着,她攸忽不合时宜的想起了一件事。
她曾在宫中度过五个除夕,每次过年都是同宋若、皇上还有凌夫人一起。
除夕夜放鞭炮的时候,宋若哪怕害怕得要死,但却还是会在鞭炮响起的时候跑过来捂住她的耳朵。
殿外是簌簌白雪,殿内红泥小火炉伴着温暖的火光,四人会围在火炉旁喝酒。
说来好笑,在这个表面的安定破灭之前,李言兮一直觉得这大概会是她这辈子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有好几次,她都觉得进到那个殿内,遣退所有下人后,他们就像济济一堂的平常人家。
有一年除夕,皇上没留神喝多了,当着她和宋若的面耍起了酒疯,抱住凌夫人哼哼唧唧:“顾连召,你知道今早那些老臣同我说什么吗?他们说朕与你八字不合,这群老东西为了让朕纳妃,什么都说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