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儒,你有什么对策?”李娴问道。
“既然宁国不肯给答覆,还妄图掩盖自己罪行,那么我们可以派人去问。”司儒说道,“天下的百姓如今还在苦难之中,而宁国竟敢亵渎圣祖皇帝,我不相信宁国的百姓不渴望太平盛世。”
萧瑾接到一只信鸽,随后又将其放飞,“宁国有消息了。”
萧瑾走回座上坐下,“曹氏两兄弟暴露,但并没有动摇曹家在朝廷的地位。”
“不需要利用四大家族与当权者的信任了,我接到宁国各地的消息,继河南府水灾之后,各地都出现了小规模的暴动,宁廷没有经济支撑,无法安抚众多的灾民,便以武力镇压,与其从朝廷开始下手,不如转到百姓身上,失去了民心,宁廷便能不攻自破。”司儒道。
“大将军觉得呢?”李娴问道。
萧瑾坐在椅子上并没有说话,良久后,她看着司儒,“我只管行军打仗,其他的事,你们安排吧。”
“陛下哪儿,还得将军说才行。”司儒提醒道。
“我知道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评价之人中出现的昭文相与集贤相,都是圣宗朝的名臣。
给你们分析一下局面,大概是处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那种局面,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到处是割据势力,然后其中一个大的割据势力(宁国)养精蓄锐数十年最终一统,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就称帝建国,然后都城在原先割据的地方(没来得及迁都,建国的皇帝嗝儿了,被一起打江山的赵夺权了,主少国疑,可以参考赵匡胤哈)魏清现在在收拾赵剩下的烂摊子。
其实像这种情况很容易就江山又易主了,看看五代十国,王朝都特别命短。
盛国是在宁国统一之后再次割据出来的势力,本质上算是盛国的一部分。(皇帝死太早,朝廷内斗了一段时间,所以也不止盛国一个势力脱离朝廷割据一方,只是最后只有盛国留下了)
第74章 曲有误,周郎顾
宁国七年冬十一月初,两浙路总兵、金海都督府翻修竣工,金海都督卫曦带着人马搬进新家居住。
翻修后的都督府共有两部分组成前院为办公的官署以一条穿城河流分支为界,内院则为居所官署中有官差衙役及递送公文的堂吏内院便只有一些侍奉的下人。
以抄没家产的富商旧宅所翻修的府邸规模并不算大,加上一分为二内宅甚至还没有前都督章厚禄的府邸一半大,比起一旁坐落的萧府也要小许多。
最初选址之时赵长山就曾觉得这座宅子过小,恐委屈了都督,便想另外选一座大的宅院,但被卫曦拒绝。
对于居所,卫曦并没有什么要求毕竟金海只是一个落脚点,而且这座宅子不仅与萧宅相邻,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乔迁当日不知谁走漏了消息,松江府大大小小官员都来了并且都带了一份厚礼。
“不是吩咐了你不用大费周章吗?”卫曦坐在新宅后院的池塘边上手里握着一根鱼竿。
“末将只是告知了他们都督府衙门换了地方…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听来的消息知道了大人今日迁居。”赵长山道“他们没见到大人但依旧给了厚礼这是礼单要送回去吗?”
“送回去做什么?”卫曦道,“哪有吃进肚子里东西再吐回去的道理。”
“大人要照单全收?”赵长山愣住,“可是府中并未设宴,这等于是私下收受,不符合礼法,朝廷那边…”
“朝廷的礼法?”卫曦冷笑了一声,随后耍起了无赖,“这是松江府官员募捐的军饷,只要我不认,礼法又能拿我如何。”
赵长山顿悟,“大人英明。”
说话间,水面上的浮漂下沉,卫曦提拉鱼竿,却让上钩的鱼儿跑了,“那么大声作甚,吾的鱼都让你吓跑了。”
“末将知罪。”
“去吧,忙完之后过来陪我吃烤鱼。”卫曦挥了挥手。
“是。”
赵长山离去后,前院客人络绎不绝,卫曦却在后院里钓鱼。
都督府的池塘里没有养锦鲤,而是投放了许多供食用的淡水鱼,闲时垂钓,做碳烤鱼的炭盆已经点燃放置在一旁,等待着鱼儿上钩。
松江府的政务有专门的官员再处理,没有战事,作为都督的卫曦便闲的自在。
但冬日的鱼儿似乎没有那么容易上钩,整整半个时辰,一无所获。
卫曦耐着性子,忽然浮漂晃动几下,眼见晚饭有了着落,旁边的墙头却突然传出一阵琴声,将鱼钩周围觅食的鱼儿全部吓跑了,炭盆里的木炭即将烧尽都没有钓到一条鱼。
卫曦放下手里的鱼竿起身,萧宅与卫府仅一墙之隔,这道墙之后乃是萧宅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