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儒回过头,看着小皇帝说道:“先帝是一个和善明事理之人,因此我们才会推举她。”
“阿儒姐姐说话,有时候比先生与皇考还难懂。”小皇帝说道,她看着司儒,忍不住的问道:“阿儒姐姐是否也曾有过爱慕却不得之人呢?”
小皇帝对萧瑾的爱慕已经露于表,但萧瑾的回应永远是国事在前,因而她也只能小心翼翼的不敢靠得太近。
司儒远望着殿外,冬风从她身上略过,几分寒意袭身,她却不曾感受到冷,“陛下与臣相比,臣遇到的阻碍与坎坷远不止这一些,我们越过了礼法与人伦,也遭受过族中的斥责与不理解。”
小皇帝并不理解她的话,“阿儒姐姐今年才不过十六七岁…”
司儒回头,虽长着一张稚嫩的脸,但做事却十分老成,她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向皇帝解释,便编了个借口说道:“臣不过是长得年轻了些,卷宗上也没有记载臣的年龄吧。”
的确,司儒的年纪是小皇帝自己猜的,于是不再怀疑,继续问道:“那后来呢?”
“后来…”司儒摸着一只老旧的玉簪,笑道:“后来臣把那些阻碍的人都狠狠教训了一顿,他们就不敢吱声了。”
小皇帝投去羡慕的眼光,“阿儒姐姐真有勇气,真厉害。”
司儒走回殿内看着小皇帝,“陛下可知,臣的勇气,都是另一半给的。”
听到这儿,小皇帝越发的羡慕了,同时也对自己感到十分的失落,“因为阿儒姐姐得到了回应,有了心爱之人的支持,所以才敢这样做是吗。”
“臣那个时候受到的礼法约束,可不是现在这种,新政实行之前,那种苛刻且无理的礼法,能将人的希望抹杀,甚至能够杀人。”司儒说道,“而现在,只要陛下的心足够坚定,萧瑾毕竟不是铁石心肠,就算再榆再木,也能感受得到陛下的心。”
小皇帝思考着她话,只是轻轻摇头,随后追问道:“那阿儒姐姐现在呢,那个人不在了吗?”她没有见到过司儒的另一半,也没有听她提起过。
司儒拿着玉簪轻轻摩挲,“我曾答应过她,会一直一直等她,生生世世,直至天地消亡。”
小皇帝眨了眨眼睛,“所以现在阿儒姐姐也不知道她在哪儿,阿儒姐姐在等她。”
司儒点头,小皇帝好似明白了什么,“我也可以等,就算萧瑾心里有人。”
司儒看着小皇帝,提醒道:“萧瑾在你母亲那里陷得太深,也被…伤得太深。”
小皇帝呆坐在椅子上,“我知道。”从前的事,她所知甚少,大多都是李娴告知的,但时间久了,她总能察觉异样,“我是母亲的女儿,但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
司儒并不想与她提起老一辈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事是强求不来的,萧瑾不懂这个道理,也是…”
“罢了。”司儒摊了摊手,毕竟与小皇帝父母相关,有些话她便不好当面说。
小皇帝也没细究,只是放下了手中的事务走出福宁殿,刚走出两步便又回过头道:“阿儒姐姐一定能够等到她的。”
“因为这是你们两个人的约定。”
------------------------------------
——盛京城——
风在空中呼啸,吹醒了站哨的禁军,一辆普通的马车从大内宣德门驶出,驾车的内侍手持天子墨敕,监门将奉敕夜开宫门。
内侍驾着马车出宫朝将军府的方向奔去,身后还跟着几个骑马的亲卫,小皇帝坐在靠车窗的位置,她掀开车帘,盛京城的夜市从她眼前划过,马车驶入闹市,与行人拥堵在一块寻找空隙驶出,盛京的热闹堪比宁国的金海。
皇帝离开后,司儒独自留在福宁殿,看着那一盏孤独的灯火,十分无奈的叹了口气。
“陛下呢?”太师李娴处理完琐事回到福宁殿却发现小皇帝不在了。
“陛下去见萧瑾了。”司儒回道。
“去见萧瑾了?”李娴皱了皱眉头,“你与陛下说了什么?”
司儒低下头,“萧瑾一直怀着心结,总要有人替她解开,陛下是她的女儿。”
“你也知道只是女儿。”李娴说道,“又如何能够替代当初的人呢,这样做,岂不是徒伤陛下的心。”
“先帝因心中执念,而辜负了萧瑾,心怀愧疚,又如何能再接纳她人,即便心中生有喜欢,也只会转为痛苦吧。”李娴继续道,“现在的萧瑾,与先帝那时又有何异。”
“情根已种,如何能不伤呢,”司儒背起双手走到福宁殿的书柜前,书柜里放着先帝亲书的训诫,她随手打开一本,翻页时,手都在颤抖,“百姓们只知先帝是病逝于京的,却不知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亲征御敌时负伤,而那一战萧瑾就陪同在侧,先帝回京后伤势迅速恶化,最终…”司儒闭上眼睛埋藏悲伤,“萧瑾便将这一切过错都归咎在了自己身上,可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