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命人挂上白帆,全军缟素,鸣炮悼念,立誓要将完颜宗弼的余部尽数歼灭,以报皇帝驾崩之仇!
原本四处逃散的宋军将领听闻赵构与完颜宗弼同归于尽沉入大海之事,先是震骇莫名,然后就开始趁机反攻金军,夺回失地后,一边派人驻守,一边快马加鞭,赶往杭州奔赴国丧。
因为,如今的隆佑太后孟太后,再次抱着赵构的独子赵旉继位,定下次年的年号为“明授”。
匆匆赶回杭州面见太后,禀报皇帝驾崩之事的梁红玉,却看着被孟太后抱在怀中的“幼帝”,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来。
“太后,这……这是……”
她惊骇的话语卡在了咽喉处,不敢说出声来。她自己的亲儿子,就算换个抱被,换了发型和衣衫,她也能一眼认出。
而其他的宫女太监和大臣们,难道就认不出这个明显比皇太子小了一圈的孩子根本不是赵旉吗?
可抱着他的是孟太后,孟太后说他是赵旉,就连梁红玉都不敢说不是。
孟太后定定地看着她,沉声说道:“安国夫人,是哀家对不住你,令郎在随哀家入宫时,听到宫女踢到金炉之声而受惊吓,心悸过度,不幸夭折。”
“哀家已命人将当日轮值的宫女太监尽数处死,以慰令郎在天之灵。”
“现在,哀家和官家的性命,还要安国夫人保护,望你能节哀顺变,尽忠职守!”
梁红玉咬紧牙根,朝孟太后和一直昏睡着的幼帝“赵旉”大礼参拜。
“请太后和官家……安心,臣必当以死相报,绝不辜负太后信重。”
第12章
孟太后何许人也,那是十六岁入宫,后来被封为哲宗皇后,二十三岁被哲宗废后,四年后哲宗皇帝驾崩又重新被徽宗封为哲宗皇后,没两年徽宗听信谗言再次废后,在徽宗禅让皇位给钦宗时,还打算封她为元佑太后,结果诏书还没送达,靖康之变来了。
她作为废后住在一个偏僻清冷的小道观,以冲真为法名,号玉清妙静仙师,结果整个宋室王公贵胄皇后妃嫔帝姬皇子皇孙都按照宗室族谱被一网打尽送往北国,当时在汴京的只有孟太后幸免于难。
作为宋皇室唯一的幸存者,也只有孟太后出面下诏,流落在外的九皇子赵构才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而她在赵构称帝登基之后就不再垂帘听政,还权给赵构,完全不贪恋权位富贵,也深得赵构信赖,尊封她为隆佑太后。
后来在苗刘兵变中,叛军挟持赵构,逼他让位给赵旉,赵构怕死禅位,叛军再次推出孟太后垂帘听政。
在世人眼中,当个垂帘听政挟幼帝以令天下的太后,肯定胜过做个在冷宫中的女道士,可谁能想到,孟太后跟叛军虚与委蛇,跟梁红玉合演了一出戏,哄得他们以为梁红玉是劝韩世忠来投靠他们,结果人一来就里应外合干掉了叛军。
可以说孟太后是第二次扶持赵构继位当皇帝,之后再次功成身退,赵构平日里也表现得深感恩德,对她十分敬重,“事若亲母”,可在金兵南征兵临城下之际,赵构逃之夭夭根本没想着要带“老母”“幼子”,就生怕他们拖累了自己跑路的速度。
而如今,为了稳住政局,安定民心,孟太后再次站出来扶立幼帝,绝非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或权力欲望。
这一点,没有人比梁红玉更清楚。
原本负责照顾赵旉的宫女和太监们大都已经在逃亡路上走失或死亡,仅剩下的几个,也因为“疏忽”照顾导致皇太子发病而被处死,哪怕原本的韩延美比赵旉还小一岁多,可赵旉生来病弱瘦小,比韩延美大不了多少,何况这两三岁的小儿本身长得又快,变化颇大,只要一段日子不见,谁也不记得他原本的模样。
更何况,如今的“赵旉”就算年纪再小,也是继承大统的“天子”,寻常人等,根本不敢正视他的样貌,有孟太后护着他,只要再过上一两年,孩子长开了,就更不会有人去追究他的模样与先前是否有变化。
除非……他长得像韩世忠那个憨货。
梁红玉忍不住多看了儿子两眼,或许是因为近期受了惊吓过多,又一路奔波,孩子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可这会儿不知是不是因为母子连心,她抬头望去时,小家伙也正好睁开了眼,下意识地张开手臂,朝她伸出手来要抱。
呃……梁红玉既想伸手去接,又怕引起孟太后不满,犹豫之间,引得小家伙焦急起来,张嘴就要哭出声来。
“哇啊……啊……阿……”
“娘”字还没喊出声,孟太后轻轻拍抚了下他的后背,干脆利索地将他递给了梁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