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谁走错我也错不了。”唐墨咽下嘴里的油条,沿路标拐进右侧石子路,“我以前来过山里,柿子沟离我老家挺近,就隔了俩山头。”
“?!”
唐笑安惊得差点跳起来,“爹,你在山里还有一个老家?你那个家里还有孩子吗?”
唐墨&姜冬月&唐笑笑:“…………”
三人愣了愣,同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唐笑安异常委屈,“为什么你们都知道爹有两个家?”
“没有没有,你爹只有咱们这一个家。”姜冬月忙给唐墨洗刷罪名,“你奶奶以前是山里人,成婚生了你爹,后来丈夫没了,就带你爹改嫁到咱们村过日子。”
“所以呢,我的老家是魏村,你和笑笑的老家是石桥村,你爹的老家——哎老黑,你老家叫什么名儿来着?”唐墨:“土蜂岭。据说有只大马蜂在山洞修炼,每年飞到村里吃个人,后来被解放军一窝端了。”
他边说边噗嗤噗嗤地笑,抬头纹都冒出来了,“爹是山里人,你们俩也是山里人,将来咱承包一块山头放羊吧,哈哈哈!”
放羊?像电视里那样挥鞭子赶一群羊吗?唐笑安立马心动了:“爹,我们什么时候买小羊羔?我喜欢白色的。”
姜冬月:“甭听你爹瞎说,鸡鸭鹅都不会养,还放羊呢。”
她和唐墨都不爱对孩子念叨自家的陈年旧事,没想到闹出“两个家”的误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索性趁机会挑拣着给一双儿女讲古。
“山里人过日子特别辛苦,石头山土层薄,种不了庄稼,土层厚的地方浇水困难,靠人一桶一桶地担,比石桥村费劲多了。”
“咱们村地方平坦,赶上老天爷不下雨,还能自己打井吃水,不怕闹灾荒。”
姜冬月很想交代一句“千万别乱说你奶奶改嫁的事”,碍于唐墨在前面不好张嘴,只能暗自记着以后叮嘱,眼下先把姜秋红的经验搬出来糊弄一二,“你大姨年轻时经常来山里,给小姨送东西、买点儿山货……”
唐笑安听得双手捧脸,唐笑笑则想的更多:她爹是奶奶改嫁之前生的,二叔和小霞姑姑是奶奶改嫁之后生的,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同母异父?
而她的小姨,出生五天抱出去送养,在柿子沟长大成人,对亲生父母毫无印象。
原来不只是电视剧里的主角身世坎坷,她们普通人的生活其实也充满了故事啊……
正思量间,一道略带口音的喊声传来,“二姐,二姐夫,我来接你们了!”
姜冬月急忙摆手示意,唐笑安更激动,站起来大声呼唤:“姨父!我在这里!”
唐笑笑:“……”
咋说呢,这么看弟弟又挺机灵……
郑卫国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冲到近前,伸腿一支,先把苹果递给唐笑笑和唐笑安,然后调转车把,“俺村新修了一条路,走那边近。”
“行。”唐墨应了声,放慢速度跟在郑卫国后面,穿过一个灰扑扑的跨路广告牌,向北蜿蜒四五里地,很快走到了柿子沟村口。
山村路窄,再往里不能过三蹦子,几人商量着把车锁到小卖部门口,然后由郑卫国驮着那袋白面,唐墨拎着俩水壶,姜冬月和孩子拿油条、书包等,沿着上坡路往家走。
还没找到那棵“全村最高的柿子树”,姜春妮已经抱着孩子从山路尽头迎出来,笑吟吟地招呼道:“今天人齐了,姨领你们摘柿子!”
第158章 远来客(捉虫)唐笑笑和唐笑安都没见过姜春妮, 只在姥姥葬礼时见过郑卫国,但这个小姨性格爽朗,进家后热情地招呼他们吃这吃那, 又有白胖胖的新生儿臭蛋哼哼唧唧吐泡泡,俩孩子很快放松下来,一边坐着马扎晒太阳,一边轻声逗弟弟。
“臭蛋你看,”唐笑安举起铅笔盒,调整角度在石头墙壁打出一块长方形光斑,“对着太阳照, 能反光,是不是很炫?”
三四个月的小孩当然不会说话,但他不停地晃动脑袋, 目光随着光斑的移动而移动, 时不时眯起眼睛咯咯笑, 口水流得满脸都是, 明显很开心。
“你真有眼光。”唐笑安捉住臭蛋乱挥的小手,郑重握了握。
他就知道, 弟弟一定会喜欢他的礼物, 哦吼~
这会儿已经十点多了,太阳晒在身上暖融融的。姜春妮喂了散养的鸡, 从屋檐角落滚出一枚浑圆的长冬瓜:“姐姐,晌午熬大锅菜?卫国割了二斤肉,我想炸盆丸子,再切块老豆腐配汤。”
姜冬月:“行, 我来切吧,你看着臭蛋儿, 别磕碰了。”
说着接过刀削冬瓜皮,同时悄悄叮嘱姜春妮,“你平常悠着点儿,可不能出了月子就把自己当正常人看,凉东西能少碰就少碰,洗衣服记得烧热水,以后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