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又过半月,唐墨和姜冬月找熟人打听着在平村镇挑了一家装修工,付了定金请人来家里安暖气。
第147章 好日子(补)无论哪个年代, 乡下人都是自己想办法取暖过冬,从干树枝、碎木头、锯末到煤球、煤渣、不粘煤,烧什么的都有。
唐墨家东西侧屋各盘了一个炉子, 每到入冬就囤几百块蜂窝煤,仔细些能烧到来年正月十五。平常热水、做饭都用这俩炉子,既暖和又省煤。
但今年炉子不够用了。
因为唐笑安坚持睡客厅,趴在他那张单人小木床上仿佛老母鸡抱窝,死活不肯往东侧屋转移:“没事儿妈,今年我长高了,不冷, 多盖一层被子就行。”
姜冬月:“……”
瞧你那小身板,真敢吹大话。
她温声细语地试图跟儿子谈条件,谈了两天毫无结果, 反而是林巧英偷偷打包衣裳, 想搬回魏村住。
“笑笑都上初中啦, 笑安也能照顾自己, 我老在女婿家待着干啥?回去还能找熟人说说话,摸个牌, 活动活动胳膊腿儿。”
拉倒吧, 你前脚回去后脚就得对着空屋子抹眼泪……姜冬月连哄带劝地好话说了一箩筐,勉强将亲妈安抚下来, 夜里和唐墨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装暖气。
北方的冬天太冷,不烧火真扛不住,仨炉子又太费煤, 干脆一步到位把北屋全通上暖气,更加干净省事儿。
这年头乡下装的自然是土暖气, 主要包括一个锅炉、两排水管和若干暖气片。别看外表简单粗陋,装起来很需要技术,稍不留心就会管子不热或热水不循环,外村甚至有压力太大烧炸锅炉的。
唐墨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怕装便宜货出岔子,四处打听又跟着跑了几家才定下工人。虽说比行价贵,但管修,只要不换管子都不额外收费。
到了安装这天,他提早待在家打扫卫生,将靠墙的床柜家具挪开,腾出地方走动。姜冬月则从小卖铺割了二斤猪肉,炖粉条冬瓜大锅菜,还让唐笑安跑桥头买了十块钱烧饼。
装暖气的是仨兄弟,林林总总带了不少家当,上午测量、划线、钻孔、敲碎水泥地刨坑放锅炉、在墙上打烟筒,下午架管子、焊接暖气片、试水……一直忙到四点多才收工。
“成了,往后正常用就行,保管二十年坏不了。”个子最高的老大边说边把电话号码贴到锅炉壁上,“都乡里乡亲离得不远,暖气要是有啥毛病,你尽管上家里找,修不好把我往死里揍!”
唐墨哈哈大笑:“揍你干啥?放心吧兄弟,咱是文明人,暖气管崩了也不跟你动手。”
结清尾款并送走兄弟仨,他赶紧把家具挪回原位,然后换了身旧衣裳去板厂:“冬月,你在家收拾吧,我一天没拉锯,木头不知道堆成啥样了,先过去看看。”
姜冬月:“行,那你天黑早点儿回家,晚上炒焖子。”
这是她用红薯粉自己做的,掺了炒熟的瘦肉粒和蘑菇碎,颜色不如外面卖的好看,但是软烂入味,配蒜苗或大葱都特别好吃。
“知道啦。”唐墨应了声,跨上二八大杠急匆匆出门,丁零当啷地响个不停。
姜冬月:“……”
唉,这辆车子真不行了,明年甭管唐墨愿意不愿意,都得给他淘汰换新的,再骑就该散架了。
“妈,咱家锅炉好大啊,我在街上看见冒黑烟了。”傍晚唐笑安放学回来,兴奋地绕着暖气管这边摸摸那边敲敲,“上面热,下面凉,是不是坏了?”
姜冬月摇摇头:“没坏。上面是进水管,下面是回水管,水多了就从补水箱往外冒呢。”
说是“箱”,其实是一个竖在锅炉旁边的透明厚塑料罐,形状像极了法海托在手里的钵,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水温表。
唐笑安越看越稀罕,趁姜冬月切菜的功夫踩着凳子,伸长胳膊往补水箱里倒了半瓢水,被抓包后咧着嘴嘿嘿笑。
“不多不多,一会儿就蒸发没啦。”
现在还没有上冻,所以锅炉里火烧得并不旺,暖气管摸起来也只是温乎乎的。
然而对于没见过暖气的人来说,这点温度足够惊喜了,当天晚上全家不约而同地洗了袜子和鞋垫,一个挨着一个整整齐齐贴到暖气管上。
林巧英怕弄脏外面那层银粉漆,特意垫了张旧纸,隔天早起发现全烘干了,比放炉子边熄着方便许多,也不怕烫坏,高兴地把唐墨夸了又夸:“老黑是个过日子的人,又能挣钱又顾家,全镇都挑不出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