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高宗盘问这群大臣,生怕事情败露,扯到自己身上,抓着梨木椅边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好在那群大臣争得面红耳赤,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桓王这才心下稍定。
众人缄口不言,帐中陷入一阵诡异的安静。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此事就要到此为止时,屏风那边的女子却缓缓开口道:“陛下,臣妾有一事要问。”
高宗本不欲听到任何有关此事的消息,只因这事查的实在是憋屈,分明有人冒着宫人的样子假传圣旨,可这在场的人却没一个看清了内侍的长相,简直荒谬!
好在裴景琛见这件事迟迟没有进展,倒也不曾胡搅蛮缠,但是裴皇后却在这个时候开口了。
裴景琛心知此事就算追查到底,也不一定会有结果,便如今日想要弑君的那波刺客一样,倘若他没有提前知道那是五皇子的人,只怕也会被蒙在鼓里。
故而也不打算再问下去,左右他的伤口并不严重,尚能支撑扬州一行。
此番不过是为了在高宗的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可是姑母怎么会在此时说话?
在场诸人心思各异,怕的怕,慌的慌。
只听到裴皇宫冷声说:“陛下亦知,小琛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纨绔儿郎,距他回京,也不过半载,怎么就偏偏碰上这等腌臜事?那群人又为何大费周章想将他置于死地?”
高宗默然。
裴皇后轻咳两声,嗓音有些沙哑,她道:“臣妾的孩子们福薄,陛下天恩浩荡,他们恐怕承受不起,德不配位只会平白遭人敌视。”
此话一出,正如白日惊雷。
跪着的大臣们饶是心思活泛,现在也是五味杂陈,在他们的眼里,娘娘只是个挂名的皇后,裴家更是如履薄冰的勋爵人家。
否则这世间哪有皇后所出的嫡子不封王、不娶妻、不入东宫的道理?裴世子是皇后娘娘母家唯一的血脉,颇得圣上恩宠,却也因此差点冤死。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裴景琛想唤一声“姑母”,可那话就堵在喉咙里不上不下,哽在心头。
其实姑母不用替他说这些,皇上只是现在心中有气,还没有想通,等过段时日,依陛下多思多虑的性子,自然能发现其中的不当之处。
可是姑母还是说了,因为替他不平,心疼这个侄子,所以将高宗还没想起来的去年年底宫宴一事抖了出来,摆在明面上。
这颗怀疑的种子提前种下了,由裴皇后亲口挑开。
她的言外之意也很明确,一则将背后设局者的阴暗心思挑明;二则也是为自己的孩子们搏另一条路,荣华富贵,滔天权势,都比不上这三个孩子的平安喜乐。
高宗默不作声,眸中却满是痛惜,他揉了揉隐隐发痛的太阳穴。
屏风那边的女子缓缓转过头,他抬眸去看,只能见到她的轮廓,脑海中却恍然想起许多年前隔着幂篱见到的人,合成一道窈窕的身影。
烟火扑簌,犹记当年美人面。
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他欠她的。
高宗心中酸涩,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他欠裴南筠的,一桩桩、一件件,早就还不清了。
裴南筠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母仪天下、堪为后宫典范的皇后娘娘呢?高宗记不清了。
这些年,他对裴家始终摆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只对裴家二郎极尽恩宠,原以为这样便是对裴皇后的宽慰。
收盐一事,更是毫不犹疑地交给了裴景琛,却始终未料到,这件事竟会变成今日发妻泣泪泣血的句句诘问。
真要论起来,又何尝不是皇储不定、国祚倾斜的原因呢?
自从裴皇后晕过去,高宗整个人就像被抽去了精神骨,露出浓重的疲态。
良久,他才缓缓站起身,沉声对身边的徐进良道:“准备笔墨,拟旨。”
徐进良从小跟在高宗身边伺候,自是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当下便从一旁的书案上拿出一张金黄绫缎,提笔蘸墨。
帐中的其他人自然也不知皇上这是要做什么,纷纷跪下,叩首等着高宗吩咐。
这位身体情况愈来愈差的皇帝还强撑着精神,鬼使神差地望了主帐里唯一没跪、也跪不了的裴皇后,喉头微紧,深吸一口气,方开口道。
“自朕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不敢自逸。然今朕疾患固久,《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以贤。今有五皇子承瑾,中宫所出,兼之性资敏慧,执德不矜,宜承大统,特立为皇太子,择日迁入东宫。敬告四海,凡阙百僚,无违朕意。”
这是,立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