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城里紧俏有钱也没地方买,那是你妈妈在骗你呢!”
讷宝领头,哈哈大笑起来。
从宋谨言手里抢过大喇叭,对着一群如狼似虎看着自己的女人。
“各位婶娘、嫂子、姐姐妹妹们。”
“这批鞋,是我的外甥女,找人从厂家拿来的一批货。”
“总共就来了8箱鞋,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各位。”
“平时8块钱一双的解放鞋,咱们只卖7块钱。”
“还有二十来双儿童凉鞋,反季卖,一双才两块五。”
“老布鞋,男式的三块五,女士的三块三。”
“只有一百双,卖完就再也没有了。”
这个价格,别说进城去买,就算是本地的供销社,也要比宋谨言贵个几毛钱。
真心便宜啊!
识货的人们,此刻疯狂的往前冲,想要挑个最好的。
因为讷家三兄弟卖力的跳舞,他们脚上穿的田径鞋,成了今天的爆款。
60双鞋,瞬间就被卖光了。
有人见到田径鞋没了,又买不起10元一双的回力鞋,便问宋谨言,明天能不能补货。
宋谨言笑着点头,不知道从哪摸出来一个笔记本。
拿着铅笔,煞有其事的在上面记录。
“我家里还有一半的库存,阿姨,你想要订货的话,我给你留着。”
“阿姨,你姓什么,哪个村的,想要订几双鞋?”
“东官地的,我姓崔,我要两双。”
见有人订货,宋谨言拿着大喇叭,开始制造恐慌局势。
“田径鞋卖光了,想要田径鞋的,来我这订货。”
“库存就剩40双,订完之后,再也没有这么便宜的。”
手里不宽裕的,看着疯抢的人,泛着嘀咕。
“你们还啥时候来卖啊?”
“我想给孩子买双鞋,现在没钱,得等秋收才能有钱。”
这话确实是实情。
大多数农民辛苦一年,只有在秋收之后,卖了粮食才能换点钱给孩子买衣服。
这种情况的人不少,都眼巴巴的看着讷宝。
宋谨言拿起大喇叭,对站在下面的人说道。
“大家的情况,我都理解。”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所有人都知道,农民秋收之后有里有钱。”
“所以每年秋收之后,市面上很多东西都在偷偷涨价。”
“就算秋收之后,我们再来,进货价涨了,我也得涨价!”
这个秋收之后,所有东西的物价都会上涨。
这件事,倒也没有这么夸张,毕竟物价是国家定的,不可能涨的过于离谱。
但是宋谨言的话,逻辑上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很多人对她的这段话,也是相当的信服。
“这话说对了,都知道农民秋收卖粮有钱了。”
“恨不得啥都涨价,就像是买年货似的。”
“不管啥东西,越到年根,价格越贵!”
有人这样说,大家买东西的积极性又高涨了许多。
买不到田径鞋的,看白网鞋不错,买了白网鞋。
有人看着促销的儿童凉鞋,质量没问题,就是上秋,天凉没人穿。
现在趁着价格便宜,赶紧买回去,等着来年夏天给家里的孩子穿。
热火朝天的场面,宋谨言早就将于秀丽忘到脑后去了。
她懒得跟丫头片子一般见识,看见她灰溜溜的走了,也没吭声。
“姐姐,这是我的鞋钱。”
李天一崇拜的看着宋谨言,将手里的10块钱递了过来。
“谢谢你啊,天一同学。”
宋谨言接过钱,将录音机还给李天一。
今天录音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高亢的迪斯科舞曲,集市上的人,也不会闻声而来,更不会发现田径鞋质量这么好。
“天一啊!”
“这盘磁带,能卖给姐姐么?”
从李同学到天一同学,再到天一。
宋谨言叫的越来越亲昵,李天一害臊的耳根子都红了。
“啊?磁带卖给你?”
李天一抬起头,一脸为难的拒绝了宋谨言。
“姐,这盘磁带不行。”
“你要是想要迪斯科舞曲,我家里还有别的。”
宋谨言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再好听,能比过成吉思汗乐队?”
李天一吃惊的看着宋谨言,不可置信的道。
“你知道成吉思汗乐队?”
宋谨言不以为然的撇撇嘴:“德国乐队,就这一个出名的。”
李天一看着宋谨言,激动的站在原地上蹿下跳。
“卧槽!真有人知道这个乐队!”
“我老爸没说错,水师营,真的是卧虎藏龙啊。”
这下,李天一把宋谨言当成了真正的知音。
指着宋谨言身后的回力鞋。
“姐,乡下买回力鞋的人,能有几个。”
“你去药厂门口卖,那边的女工可有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