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此次沈离夜所做的确罪名太大。
就算他再嫌恶,也是先皇名正言顺定下的皇后。
他想护,倒也不难。
难的是堵住朝堂和百姓的悠悠众口。
方丞相沉默着,不知是默认了苏舜的话,还是无话可说。
他要罚沈离夜,苏舜要护着,一时之间僵持不下。
“外公!”安宁公主扯着方丞相的衣袖开口:“外公,其实行止哥哥他,他并不是有意的,他只是事出突然……肯定都是听了身边奸人的话,才会一时情绪激动的。”
削爵降官,那她更无可能嫁给沈离夜了,为今之计只能将罪名推给慕云欢。
听见这话,宫殿众人神色各异,各怀鬼胎。
皇后诧异地望向安宁公主,原本微红的眼眸中霎时充满了晶莹的泪水。
方丞相眉头轻皱,轻飘飘道:“皇上意下如何?”
问得轻松,但就是在逼问苏舜的态度,如是苏舜推脱,他肯定有另外一套托词。
苏舜此时责罚沈离夜不是,不责罚方丞相不会善罢甘休。
“不知子言对此事可有何看法?”苏舜紧绷着脸。
苏怀瑾眉头紧拧,平日满带笑容的俊脸上满是严肃,审视地望着安宁公主。
这事对苏怀瑾本就是极为两难的事情。一方面是他的母后和妹妹,一方面是他的父皇和情同手足的知音。
他无法偏帮那一方,但万万没想到了现下,安宁公主竟是在为沈离夜说话,皇后一时孤立无援。
若是理不清情分,那就只论对错了。
“回父皇,儿臣愚钝,只有些许愚见,怕是登不得大雅之堂。”苏怀瑾眉目低沉。
苏舜挥袖:“无妨,你的才能有目共睹,朕让你说。”
“不知道父皇可还记得,儿臣幼时曾在御书房待过一阵儿,那时皇爷爷就曾教导过儿臣不少道理。儿臣还记得有一回,那一年的科举状元极为骄傲,为人刚正不阿。因为政事上的分歧,多次上书反驳皇爷爷,在与皇爷爷的对辩中每到情绪激动之处,更是对皇爷爷多有冒犯冲撞。但皇爷爷不仅不以此责罚他,更是多次表扬他,说大宋国朝堂就是需要如此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官员。”苏怀瑾娓娓道来,“儿臣想,皇爷爷那等明君都不以死板的律法对待官员,更不会轻易处罚官员,像父皇这样圣明的君主,自然也不会因为一点错事而重罚官员。”
方丞相抿唇淡淡道:“果然太子殿下满腹才华,想来「孝顺」两字应该是能够做到最好的。”
讽刺!明晃晃的讽刺!
论身份,苏怀瑾还得叫他一声外公,终究是不好再多说什么。
见苏怀瑾不说话,方丞相平静地望向苏舜:“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他在逼苏舜!
方丞相门下众多,今日若是不责罚沈离夜,明日朝堂上的文官怕是要联合起来弹劾了。
苏舜也知道其中利害,脸上紧绷一言不发。
再看看作为当事人的沈离夜,眼眸如寒潭万川般平静,风轻云淡地在旁边等着,指尖摩挲着腰间香包上的刺绣。
竟是勾唇笑了。
这个时辰欢儿该是用完午膳,抱着医术窝在美人榻上午休。
她最爱在看书时躲懒。
正在剑拔弩张的时刻,一名宫女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皇上,我家娘娘出事了,求您去看看吧!”
王公公一眼就瞧出了那是永寿宫里的宫女,低声对苏舜道:“皇上,是惠妃娘娘身边的红叶。”
“去永寿宫!”苏舜神色大变,带着王公公就要走,却被方丞相开口阻拦。
方丞相直接道:“皇上!此事兹事体大,事关朝堂,若是不能妥善处置沈离夜,恐怕引起朝堂和百姓非议,岂是一个妃子出事能比?”
众人大惊,沈离夜看着连连摇头。
方灵舟是老糊涂又跋扈得久了,恐怕是嫌活得久了,如此勇气实在可嘉。
他作壁上观,冷笑着想。
果不其然。
“方灵舟,朕让你说话了?一而再再而三得寸进尺,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你嫌活得久直接朝旁边柱子上一撞,朕保证让你风光大葬,衣锦还乡!”
苏舜抄起手边的茶杯就朝方丞相身上砸去,转而凌厉的目光又射向皇后:“还有你,眉儿出事跟你脱不了关系,你最好现在祈祷眉儿无事,否则朕废了你!”
茶杯碎裂一地,滚烫的茶水全砸在方丞相身上,他有些怔愣,像是没料到苏舜隐忍自己多年,突然为了一个女人如此对他。
皇后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服地辩驳:“皇上,惠妃出事与臣妾有何关系?!”
“你说,眉儿出了何事?”苏舜冷笑道。
红叶带着哭音回答:“回皇上,今日娘娘喝了补汤之后,便突发腰腹绞痛,娘娘说自己长年身子弱,不让奴婢们来请皇上,可后来奴婢们叫了太医来,娘娘的情况也并无缓解,奴婢们实在没了办法,才不得不来请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