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硬着头皮道:“水主此举,不仅仅是把三分之一的土地放弃了,还把数十万百姓的生命也放弃了。”
“若是如此也罢了,可他在明知撤离全部百姓不及的情况下,不但将此消息秘而不宣,还暗中命人把那三等地中的王公贵族接出……此等行径,学生无法理解。”
“学生知道,当时民智未开,百姓基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不识一个,不及那些王公贵族有学识,可以治理天下,协助水主尽快将水患平定。”
“然而,那些大字不识的百姓便该死吗?他们……便该要为了一个自己与家人安享不到的太平盛世去死吗?只因为他们出身乡野,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明理成才?”
杨世醒神情一顿,不动声色地把目光瞧向她。
阮问颖有些不安地回看,知道他已经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其实她不该问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像是对水主治川的有感而发,但难保日后形势不会起什么变化,让徐茂渊听闻到一点风声,进而从她的这番话里推断出来究竟,但她实在忍不住。
杨世醒能够成长为今日的这般模样,或许与皇室血统无关,但一定与他六皇子的身份有关。
倘若没有陛下的器重培养,没有徐、裴二公的悉心教导,没有文师武傅的倾囊相授,他不可能会成为现在的杨世醒。
如果他真的不是帝后的孩子,在当初没有被抱进宫来,像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一样在民间长大,那么他或许会依然聪慧伶俐,但势必不会有现在的这份手腕,这份能为。
更极端一点,说不定还会像他曾经对她说过的一样,早被冻死、饿死了。
他明明这么优秀,却有可能因为出身问题而穷困潦倒,甚至夭折,与她再难有所姻缘。
只要一想到这一点,阮问颖就止不住地感到庆幸和后怕。
庆幸他不必遭受这种命运,他们两人没有错过;后怕他与这种命运只有一臂之交,一个不巧或许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即使她清楚他有极大的可能是陛下的孩子,她也还是止不住地生起这些情绪。
困扰她的问题也由此而生。
天底下有多少像杨世醒一样的人?
他们或许没有他足够优秀,却也不比膏梁纨袴差。可是因为出身,他们寂静无名地活着、寂静无名地死去,甚至可能会像水主治川一样被视为牺牲品放弃……
如果说,二丫的出现让她了解到了平民百姓的苦,那么杨世醒的身世之谜,就是让她有了一种新的思考,思考这样被出身决定一切的命运是否有些不公。
第162章 原来我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徐茂渊微阖了阖眼, 抬手抚须。
他缓缓开口:“这个问题,请殿下来代为回答吧。”
阮问颖一惊,还以为对方如此敏锐,单从她的这番话里就听出了端倪, 霎时手心一冷, 脸色发白,后悔她给杨世醒惹了祸。
直到看见身旁人神色平静, 投向她的目光含有安抚之意, 才面色稍缓, 心想事情应当没有她想得那么坏。
她勉强维持着镇定,对着坐在上首的徐茂渊颔了颔首, 应了声是, 光明正大地把目光转向杨世醒,道:“还请殿下为问颖解惑。”
杨世醒淡淡道:“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世间之人, 不论贵贱皆为草木,没有什么该死的, 也没有什么该活的, 不过是恰好死了、恰好活了而已,毋需烦扰。”
阮问颖:“……”
徐茂渊咳嗽一声,有些严肃地看了杨世醒一眼:“殿下,上回你可不是这么同老夫说的。”
上回?阮问颖一怔,难道他在之前也问过类似的问题?
还没有等她想完,另一端的杨世醒已是再度开了口, 显出若有所思的神情道:“上回啊, 让我想想, 我是怎么说的……”
徐茂渊道:“殿下。”话语中颇含有无奈伤恼之意。
杨世醒没有理会, 自顾自看着阮问颖,微微一笑,道:“对了,我想起来了,是这样——江山社稷乃重中之本,为了保住这份根本,牺牲再大也要去做。”
“一棵树,只有保住了根,才能生生不息。若是只着眼于枝叶,护住它们不枯谢,放任根须糜烂,那么哪怕枝叶留得再多,这棵树也终将死去。”
阮问颖看着他脸上的清浅笑意,有些明白过来,他刚才不是故意要同徐茂渊捣乱,而是看出了她的怏怏郁郁,想让她开怀一些,才有了那番回答。
她为他的体贴感到宽慰,低落之情消散了不少,朝他漾出一丝柔柔的笑影,道:“一定要二选其一吗?不能把它们都保住?”
“都保住当然好,可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些的有几人?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只能保住重要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