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身旁村民的脚步,舒青漓进了于铺镇,镇子里很是热闹,比起其他集市上小贩的吆喝声,这里更多的是在老友叙旧。物价更是低廉,比起卖出货物,更多的是以物换物。
五个镇子村民交往密切,其中联姻者不在少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亲戚关系。
一个村妇手里挎了个竹篮,正站在砖瓦房后面,和身旁人聊起了隔壁村子里的八卦见闻。正说着,见舒青漓走来,才想起正事般,迎了上去,“要买油酥饼吗?还热乎的。”她掀开竹篮里盖着的厚垫子,露出了冒着热气的油酥饼。
今日出来的早,还未用早膳,看向散发出香味的油酥饼,舒青漓掏出银子买了一张。他虽有任务在身,但也要行动得自然巧妙,逛集市两手空空,属实反常。
舒青漓咬了一口油酥饼,沿着集市,向于铺镇另一边走去。于铺镇并不大,在最北边有一口古井,地理位置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会有弊端。
于铺镇被四个镇子环绕,不临近溪水河流,村民吃水全靠这一处古井。
过来时他一路观察两侧的砖瓦房,砖墙上并没有门牌号,房屋数量也远不止十三,那这个数字指代的到底是什么。
古井处比起集市的喧嚣,更为宁静,只有几位老者,坐在附近的阳光下晒太阳。
一户挨一户的砖瓦房紧密排列在一起,镇子中树木稀少,唯有古井旁立着一棵参天大树,粗壮的树干,上百年的光阴。
头发花白的老者坐在椅子上,手中拄了拐杖,笑着和身旁人说道,“这上了年纪,还是要多晒晒太阳,这个时辰的阳光最是充足,过了巳时,阳光转走了,就只剩树荫了。”
听到了老者的话,舒青漓抬起头又看了一眼大树,而后收回目光,转身回到了喧嚣之中。古井或是破局的关键,但以目前的情形,他一个外来人,不宜久留。
舒青漓回了方才买油酥饼的那个砖瓦房,村妇身旁又换了其他人,口中说的还是相同的话语。又从村妇那里买了两张油酥饼,拿着到手的银子,村妇脸上的褶子都笑得堆在了一起。
又在集市上买了点东西,舒青漓才缓步地从镇子入口处离开,擦肩而过的还有刚刚赶来的村民。走过小路回到了下马车的树旁,车夫坐在马车上等他。
车夫接过舒青漓递来的油酥饼,用手挠了挠脑袋,憨厚一笑,谢过了公子。他把油酥饼塞入口中,几大口地快速吃完,在衣衫上蹭去手上的油渍,解下缰绳,驾车回了皇城。
舒青漓离开不久,便过了巳时,阳光渐渐转变了方向,几位老者站起身,回了各自家中。
不多时,古井旁留下了一片树荫,阴影印在古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井上靠下的位置,刻了一行字,‘沐昭七十六年’。
--------------------
第一百二十六章
========================
把于铺镇见到的所有,在脑中过了一遍,谜底虽未解开,但今日也并非毫无所获。舒青漓把双手拢在宽大的衣袖中,坐着马车,回了淳王府。
宫中调查无果,于铺镇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关于镇子以及古井的记载,或许会有发现。
李念下了朝会后,去了曦和殿,拿了一大摞书籍回了王府。书籍中记载了与于铺镇有关的内容,陛下政事繁忙,他便揽下了此项任务,整日窝在内殿里翻书。
好在有舒青漓在府上,两个人协作,进度赶快了不少。在与于铺镇有关联的书页中,夹上纸条,方便再次寻找,又把重要的时间点,抄录在宣纸上。
于铺镇看似是远离皇城的小镇子,但历史悠久,相关史料记载竟也不在少数。
翻了几日书,李念觉得自己眼前都飘着文字,把书一合,扔在了桌上,光明正大地出府遛弯去了。只是这刚迈出府门,一阵大风吹过,吹得他打了个喷嚏。
拢紧了身上的披风,一番思想斗争后,李念咬咬牙,迈步去了长安街。冷就冷点吧,这书他是一刻钟都不想再看了。
在长安街转了一圈,李念没有目的闲逛,很快就走到了与芙湘街的交汇处。他本打算去福暖阁点壶酒,又想起昨日八弟告诉他不要擅自行动,为了不在陛下那里再留下些‘光辉事迹’,很自觉地转身原路返回。
不远处驶来一辆马车,从李念身旁经过,进了芙湘街,就停在了福暖阁门前。
清尘迈步走了下来,他身上的长袍妥帖合身,一看便是价格不菲,头上发簪腰间玉佩,再配合手中的一把折扇,倒是一副富家贵公子的模样。
对迎上来的伙计微微点了点头,他学着韩曦平日里的言行做派,气质上也是拿捏得很准确。外面寒风呼啸,这福暖阁里面不时传来酒客的嬉笑声,莫名地让人觉得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