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燕三年冬,海清河晏,纷飞的大雪也遮不住京城的繁华。
过完年,穆浮生去江南上任,临走的前一天,赵时安又趁着月色去了那座宅院。
窗外是皎洁的一轮月,窗内是红烛帐暖。
穆浮生躺在他怀里睡着了,赵时安亲亲她的额头,她的眼睛,她的嘴角,最后在她耳边呢喃:“等我。”
新燕四年,二月草长莺飞,三月下江南。
赵时安将折子批完,搁下朱笔,迎着枝头飘落的春花,收拾了行李,去江南奔赴向他的心上人。
--------------------
完结啦,笔力不足留下不少遗憾,后面应该还有几篇番外。蠢作者把想放的预收不小心开了文,隔壁现言,暗恋成真小甜饼,不介意的话可以去看看嘛!感谢阅读,谢谢!
第54章 番外一
================
穆浮生离开京城的时候,莲花寺后山的晚桃还没谢完。
她原本打算直接出京,但路过莲花寺的时候,想起那天他们一同挂的红绸,便上去住了一晚。
如今她已不是宫中人,自是不能进内寺的,只在外寺的禅房歇了一晚。
这外寺白日里香火旺盛,夜里鲜少有香客留宿,多是些京中达官显贵人家的老夫人留在寺中听静乐法师讲经,因此那小尼姑听她要留宿,还有些惊讶。
寺里管事看她只有一个人,还贴心地给她安排了单独的院子。
这小院子里也有一颗桃树,只是树上挂没有祈福的红绸。
她在寺里住了一夜,山中静谧,夜里除了偶尔鸟鸣,便再无其他声音。
禅房里放着几本供人翻阅的经书,她随意拿起最上头一本,应是寺里的尼姑手抄的,封皮上写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写得算不上好看,但胜在工整心诚。
她不太懂这些,从前她母后倒是经常找人来讲经,因此翻了几页便放下了。
第二天一早,她同寺中的尼姑告别,又上了一炷香,便下了山。
路上已有了许多前来上香的百姓,擦肩而过的有未出嫁的娇俏姑娘,挽着亲近的姐妹,不知说了什么调笑的话,绯红着一张小脸,许是去求姻缘的。
有年迈的妇人挽着年轻媳妇儿的,轻声细语地,这应当是去求子的。
还有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上一级台阶一叩首,嘴里念叨着自己孩子的名字,求菩萨保佑他的疾病早日康复。她悄悄将一小块儿银子弹进那妇人的衣袋里,自己快步下了山。
莲花寺山脚下有一座不大的镇子,她去集市上买了一匹马,一副白纱。
白纱覆面,□□轻骑,穆浮生最后看了一眼身后遥远的皇城一角屋檐,此去是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她打算沿着新燕,过江南,去长州府,再去其他属国都走一圈。
赵时安提出要修的路,已经延续到了京城附近的几个州府,一路上纵马也不觉劳累,只是下江南还需乘船而下,她又牵着马,便定了一艘大船。
开船前,她在附近的镇子住了几晚,给赵时安写了信。客栈的饭食是她从未吃过的,靠近水道的地方河鲜十分有名,她便接连吃了几天鱼。到后来走的时候,那客栈的女掌柜还送给她一个鱼型的香囊,精巧别致,祝她一路平安。
三日后,船靠了岸。这是一座足有三层高的船,极其气派,茶舍饭堂一应俱全,还能听曲儿或者听书。
穆浮生一上船,便有一个小厮替她牵了马,又引她到二楼客舱。
她住的是一间单独的客舱,里头还算宽敞,一桌两椅,桌上有花盆摆件,还有扇不大的圆窗,雕的是双鱼戏莲,推开窗户便能看见江景。
这船走到江南画州府需要一月有余,起初开船时瞧着还有些新奇,后头便是一成不变的滔滔江水。
幸而她不晕船,前几日她还会去一楼的饭堂用饭,但里头实在嘈杂,甚至还有晕船晕得脸色发白的人险些吐出来,她便加了些银钱,叫小二每日给她送进房里。
船走几天便到一个地方靠岸,歇上几个时辰,若遇上大一些的县城或者州府,还会停靠一个晚上。
有一次她去茶舍点了壶茶,听台上的说书先生说书。一旁坐着的几个人喜欢说闲话,说每到船停靠一夜的时候,这船上的伙计便会去找花娘,将在船上挣的打赏钱都花个干净,第二日又赶着开船前回来。
后来这茶舍她也不大去了,总有人不喜欢听书却还坐在茶舍里,喜欢杂谈闲聊,恼人得很。
停靠的时候她也会下去逛逛,买过岸边小姑娘刚摘的菱角和莲蓬,送给她的一把荷花可以遮住整张脸;还有不合胃口的街边吃食,只好分给了蹲守在酒楼门口的乞儿;有件当地人特有的款式衣裳,却只在店里试穿,带回船上便塞进了包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