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文中所说的豪右乡宦正是永平府的萧家,这个萧家也就是端王妃的娘家一脉。只不过这一支是庶系,但却跟京城中的嫡系关系非浅。
徐序作为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书生,惹上永平府的萧家,是因为今年年初徐序的姐姐出嫁,出嫁当天却被萧家子嗣萧成汝抢掳了去。
徐序的姐姐被辱了名声,当晚就吊死在萧家的屋里。
萧家为了掩盖这一桩丑闻,将徐序的姐姐扔到乱葬岗上,又杀了徐序姐姐的新婚丈夫一家。
徐序作为一个清傲的读书人哪能忍受这样的屈辱,一路从县衙状告到州府衙门。
可萧家为了袒护萧成汝这个纨绔子弟,又为了遮掩名声,上下都打点了,以至于徐序的申冤犹如石沉大海没人敢应。
从县衙到永平府,到按察司、都司,均无一人应徐序的申冤。
徐序愤懑之下,借着春闱之名直奔京城。哪想一路被萧家人追杀,那些人手段残忍杀了他的弟弟和父亲,唯留不在家的母亲逃过一劫。
徐序满腔愤怒,被逼无奈下,带着母亲投了这一支流寇。
也是因为徐序的聪明,这一支流寇才能一直躲开官府的追捕,直到天子脚下。
徐序是为了利用这一支流寇保护自己,将这篇申冤文呈送到大理寺和刑部。
宋九兮明白了,照徐序原先的计划,利用永嘉公主将事情闹大。等朝廷来人,再以永嘉公主为威胁,逼迫三法司彻查徐家的冤屈。
宋九兮又忽然皱眉,那常慎晖是怎么知道徐序的目的?还答应他,为他申冤的?
宋九兮直觉这里面不简单,而且徐序只是一个文弱书生,真的能让一支两千人的流寇躲过重重追杀和镇压,来到天子脚下?
第92章 满腔担心喂了狗
宋九兮忽然看向燕述白,锦衣卫要拿徐序,燕述白为什么不同意?
宋九兮想着,也问了出来。
燕述白说:“我抓的人,为什么要便宜他们。他们锦衣卫没能力抓人,那就别想捡现成的便宜。”
“不对。”宋九兮说,“我们那日出城的时候就撞到过苏名轩,他当时带着一队锦衣卫奔向城外。如果当时他们是为了抓徐序,不可能比你们还慢。”
宋九兮说着,脑中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苏名轩一定是去永平府走了一趟,但他没抓到徐序,返回来再抓已经被你抢了先。”宋九兮顿了顿,“苏名轩抓徐序是为了什么?为了平叛乱,抓叛首?还是为了给徐序申冤?”
因为一旦给徐序申冤,那端王就倒霉了。
萧家跟端王是一体的,一旦萧家这么大的丑事闹出来。这里面不仅牵涉到永嘉公主,还牵扯皇上最忌讳的叛党聚众作乱。萧家在永平府干出这样的事,圣上绝对不会放过,而且一定会牵扯到京城的本家。
到那时端王失去了萧家的助力,他的势力将大打折扣。
可若是如此,这苏名轩像是在为太子办事。
因为这样之后,得利的一定是太子。
燕述白忽然问:“娘子知道这两千流寇是怎么从永平府一路来到京城的吗?”
宋九兮:“有人放行?”
“嗯,太平府上下已经跟萧家绑在一起了,他们一定不希望徐序出现在众人面前。可有人在背后保着徐序,让他一路行到天子脚下。”
宋九兮沉默了会儿,忽然道:“是太子!那流寇里藏着的那些军队的人也是太子的?”
燕述白冲她眨了眨眼,笑着说:“娘子再猜猜为夫抓了这两千流寇,谁最着急?”
宋九兮笑了,最着急的当然是太子了。
从徐序从永平府出发太子估计就做好了打算。等徐序到京城的时候,将萧家在永平府所作所为闹到众人面前。
圣上就算想保萧家,想保端王,也不敢得罪满朝文武,和沸议的百姓。
可宋九兮没想到出自清流世家,又从来不参加党争的常国公府常慎晖,竟然为太子做事?
还是说整个常国公府都站在赵鸿钧的阵营里?
宋九兮问:“常慎晖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了太子?”
燕述白淡淡地说:“也为了他自己的名声,常家久离官场。但常慎晖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清流。”
常家从来不入官场,不考科举,所以常慎晖才另辟蹊径。
一旦他真的靠文谈收服了两千流寇,在京城中就打响了名声。太子估计也想推他入官场,也是借着此次机会。
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
此事一旦成了,既削弱了端王,又将常慎晖推入了官场,而且凭借着常慎晖的救命之恩,太子又将长公主府拉入了自己的阵营里。
宋九兮想到这里,眼眸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