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莱点一下头:“据儿三四岁,还是五六岁的时候,我记不清了,他要给据儿弄一处,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博望苑。地点就在城南。婉婉的跟他挨着。据儿那个脾气,让他搬出去还不得上天。我就没同意。”
“不能同意,婉婉整天盯着他还看不住呢。”
卫莱:“是的。陛下只有这一个儿子,不为了我和卫家,为了天下百姓,也不能让他长歪。”
“是呀。”卫青附和,“阿姐,去病让我来的,估计还在我那边等着,我就先回去了。反正结婚这事还早。”
卫莱道:“陛下若没跟他开玩笑,那就是后年。”
刘彻原本没想这么迟,以前跟太后说,卫婉二十五岁之前嫁人,不过是骗她。谁知术士过来一算,后年冬和开春没有好日子。
刘彻仔细回忆一下后年将要发生的事,张汤被冤入狱,丞相庄青翟下狱,三月还有大雪,还是刘彻登基以来第一次碰到烟花三月下大雪。这一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虽然没有人祸,但有天灾。春天大雪把庄稼冻死了,夏天又发大水,关东饿死的达千人。
刘彻令术士跳过夏天,直接算秋天,果然,选中一个,八月二十日。
金秋时节乃收获的季节。刘彻于是令郎中拟定诏书,把霍去病和卫婉的婚期定在这一天。
正好这一年快过完了,再过几天便是元鼎元年。元鼎这个年号已定下,诏令上的日期便直接写成,元鼎二年八月二十日。不过,诏书没有立即昭告天下。
十月初六,休沐日,这天也是艳阳高照的一天,方对外公布。
公布的这天上午,刘彻用过早饭就去东宫,把这一喜讯告诉太后。
太后很生气:“明年秋婉婉就二十一了。”
“也不大。”刘彻道:“朕二十一岁她还没出生呢。她二舅二十一岁还没定亲呢。”
太后语塞,心累的摆摆手:“你闺女的事,以后不要告诉哀家,哀家不想知道。”
“还是要告诉您的。”刘彻笑着说:“朕也不是故意的。朕打算在城南给她和据儿各建一座府邸。总不能让据儿一直住在北宫吧。”
太后一听到她大孙子,顿时不乐意:“据儿才多大,你就要他搬出去?”
“建造得一年多,建好之后还得装修,不紧不慢怎么也得三年。三年据儿可不小了。”刘彻道:“朕像他那么大都登基了。”
太后算了算,刘据现在是十三,三年后,那就是十六。太后惊呼一声:“据儿这么大了?”
“可不是。一天天快着呢。”刘彻道:“朕此番过来还有一件事。趁着朕还能长途跋涉,打算带着皇后,沿着直道巡视天下。届时会让据儿搬去宣室,婉婉搬回凉风殿,您得空盯着他,别由着他乱来。”
太后不由得撑着面前的案几,身体前倾,唯恐自己听漏了,“往西?”
“是的。东边没多少事,辽东那边年年有驻军,百姓安居乐业,南边和东南西南皆高山,说的话我们也听不懂,暂时不能往那边去。”刘彻算了时间,“大概要半年。”
太后又忙问:“去这么久?若是明年,岂不是一开春就得去。否则婉婉成亲你们都赶不回来。”
“有了水泥路,也快的。”刘彻道。
太后见她儿子主意已定,便不再试图劝他,“听你的意思大将军和冠军侯都带走?”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果然没能完结
第157章
关于这个问题,卫莱也问过,刘彻一直没给她具体答复。
既然同他母亲交代这事,刘彻也不再瞒着:“仲卿和霍光,去病和其他人留下。”
太后想想两人的身份,忍不住摇头,“你这样做,皇后会怎么想?”
“她想什么?”刘彻奇怪。
太后:“大将军的妻儿留在京师,你却把去病的弟弟带走,他们没什么想法,家臣也会认为你防着他们。”
“朕确实防着那些巴结讨好他们的人。”刘彻直言道:“文不成武不就,就会瞎出主意。朕一走半年,留他们在京,指不定搞出什么事来。”
太后还有一个担忧:“大将军不会误会吧?”
“不会!仲卿也知道那些攀附他的人什么德行。”刘彻说完,想了想没别的事就宣室。
宣室还有一堆事等着刘彻,给儿女选址,以及房屋设计图,还有“村官”那事还等着他落实。
房子图纸确定下来,“村官”的事刘彻懒得理会世家出身的官吏,由寒门子弟拟定,便安排下去。左右兵权在刘彻手中,门阀士族纵然担忧惶恐,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在这件事上添堵。
以防世家背着他给“村官”添堵,导致这事还没开始就夭折,刘彻也没敢把他们支太远,就给他们在京师方圆百里挑几个最穷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