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汉武帝比命长(255)

刘彻还有问题,“去病怎么跟你说的?”

“就是舅舅压根不在京师啊。”卫婉很奇怪,“还能怎么说啊。”

卫莱开口:“你父皇的意思舅舅走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去病,好奇他听谁说的。”

“哦,这个啊。去病哥哥自个猜到的。”卫婉仔细想想,“去病哥哥说,舅舅最疼他,若在京师不可能两个月都不去看他。他虽然不知道舅舅在哪儿,但一定不在京师,而且一定是在能遇到匈奴的地方。父皇,舅舅不是最疼婉婉吗?”

刘彻:“并不是。”

“啊?”卫婉惊得张大嘴巴。

卫莱补一句,“你有爹娘,去病只有娘。”

“哦,那我把舅舅让给去病哥哥。父皇,我都想舅舅了,能不能让舅舅早点回来啊?”

当然不行。不过也要不到冬天。

冬天越往北越冷,赶上下大雪那雪厚的能淹没马的小腿,匈奴人不敢出来。纵然秋天出来,他们也会赶在下雪前赶回去。

刘彻预计,最多十月,卫青就能回来。

大汉有了刘彻和卫莱,很多事情都变了。比如本该早早去世的窦婴现在还活着。比如前世“推恩令”一出,各国王爷意见很大,恨不得把主父偃剁了,而今虽然也一样厌恶主父偃,却没人敢直白的表达出来,盖因民心向着朝廷,朝廷有钱有兵还出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将军。

匈奴却还是那个匈奴,只许他烧杀抢掠,大汉不可反抗,一反抗他们就变本加厉。

去年卫青长驱而进斩首虏几千人,他们便倾巢而出,直奔辽西,然后一路西下。

李息也想建功立业,确定刘彻派他过来种地事小,主要目的防匈奴,就找辽西当地人打听匈奴的习性,得知他们多是春秋出动。

春天草没长起来,吃的东西少。秋天要准备过冬的东西。他带兵赶到辽西,春天都过去,那只有秋天。

随着玉米杆黄了,李息就搬去城外大营,三万人日夜防范,两万人在后方收割玉米。

八月中,很寻常的一天,李息用过午饭正准备出去巡视岗哨,突然感觉脚在动。趴在地上仔细一听,果然是阵阵马蹄声。他虽然不懂匈奴怎么大白天过来,立即令将士警戒。

声音又近了一些,李息一声令下,箭如雨一般纷纷落下,前方响起了匈奴人马凄惨的叫声。

匈奴何曾遇到这种情况,一时不敢硬碰硬却并不死心,又不甘心无功而返,且损兵折将,立即掉头西下。

机会难得,李息自然不能放过,立即带兵去追,整整追了一天,人困马乏,必须得就地吃些喝些才停。

匈奴发现追兵没有上来,也停下修整。孰料四下里一看,此地有些眼熟,之前好像来过的上谷,这里没什么士兵,老百姓倒是不少。

匈奴立即放弃干粮和水,决定进城饱餐一顿。

2("我和汉武帝种田");

第92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

月上中天,

上谷郡城门紧闭,匈奴士兵在离上谷城二十多里的地方稍稍整顿一下,便借着月色挥刀攻城。

城墙上的士兵看到万马奔腾汹涌而来,

吓得屁滚尿流,

弃城而逃。

辽西受挫心情郁闷的匈奴看到熟悉的一幕乐得哈哈大笑。毫不费劲的撞开城门,又看到城内守卫连滚带爬大喊大叫,叫的街道两侧的房屋内点起烛火,

匈奴人很是得意——这群胆小如鼠的两脚羊。

匈奴兵粗暴的踹开商铺,

看到琳琅满目就要明抢,

迎面飞来一个不明物体。匈奴兵条件反射性躲闪,

猛地睁大双目,不敢置信看着胸口的箭矢,

仿佛在问商铺里怎么会有这东西,这东西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匈奴人张了张口,一个字没吐出来,

轰然倒地。

在外警戒的匈奴兵连忙跑过来,

嗖的一声,箭从他耳边擦过。匈奴士兵愣了一瞬间,

哇哇大吼,

“有埋伏!有埋伏!”

街道上的匈奴兵勒紧缰绳就要退,砰地一声厚重的城门被无情的关上,

仿佛是个信号,街头巷尾涌出很多身着短褐不像士卒的汉军,

举着火把,瞬间把朦胧的夜照的宛如白昼。

匈奴首领眼前一黑,慌忙攥紧缰绳坐稳,城墙上挂起大大的“卫”字,

打南边来了一支骑兵,为首的那位身着甲胄,年轻俊美,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匈奴人也不全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龙城被毁,匈奴人乔装打扮找边关的商人打听那个卫青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得知卫青乃卫夫人的弟弟,匈奴跟部分汉臣一样,认为汉皇用他不过是因为他乃卫夫人的弟弟,找到龙城也不过是好运。

元月月半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