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奇也赞同地点头,道:“没错,我爹也说、京城是最安全的。”
郭奇嘴上没把门,宰相不会将朝廷上的事拿来跟郭奇说,但言语间也暗示过两句。
沈凛骁和郭奇相互对视,一拍即合。
沈凛骁道:“阿悟生气,我们先别去吵他了。等过阵子他气消,我们再找他去。”
沈凛骁没将常悟生气的事放心上。毕竟他跟常悟交手,顶多算互殴。常悟对他说狠话,他也把狠话还回去,谁也没吃亏。等到西南那边的事渐渐传开,常悟收到消息,肯定会理解他的用意,到时候他们一样能和好。
在郭奇心里,沈凛骁无所不能,他当即忘记侯府时的不愉快,选择相信沈凛骁。
兄弟之间哪有不吵架的,他们那么多年的情谊在,等阿悟冷静下来就好了。
郭奇点点头,接受了沈凛骁的提议。
……
沈凛骁在府里养伤,郭奇大大咧咧没什么心眼,两人都没有察觉这次吵架带来多大的影响。
而事情的另一个主人常悟,却因为跟沈凛骁动手,传出令太师府厌恶的说法,惹来许多小人的嘲讽和冷眼。
‘就是他,生在福中不知福,好好讨好沈公子比什么都强,非要到什么西南去。’
‘沈公子是那么好惹的?听说太师府直接没让他从军,以后他想出头,估计是难了。’
‘你有几个胆子!沈少爷讨厌的人你也敢接近……’
‘听说他还有个嫡出弟弟,你说、他惹怒了太师府,侯府会不会直接立次子为世子?’
‘能跟在沈公子身边,八辈子修来的福气,竟然还有人往外推的?’
“你说,我们如果偷偷打他一顿,给沈公子出气,沈公子会不会开心?”
“别了,好歹是侯府嫡出……”
常悟自知入军的路已经被堵,就频繁参加京都小宴。他故意避开和沈凛骁、郭奇有关的宴会,但世家们捧高踩低,私下的碎语都没有逃过常悟耳朵。
就在这样的冷嘲热讽中,常悟与沈凛骁渐行渐远。
常悟逐渐变得偏执、性格越来越阴沉,那些背后说闲话的人,都被他偷偷报复回去。这些小打小闹常悟根本不放在眼里,只是他建功出头的野心,始终没有办法解决。
他不想一辈子不如沈凛骁。
他明明比沈凛骁更优秀,却只能止步于此。
眼看一切都成定局,北部边关八百里加急……
蛮族出兵大齐,已破一城。
作者有话说:
咳,胖妈本来打算,《纨绔》跟《质子》差不多篇幅的。但是现在发现写长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比《替身》短了。至于《妖鬼》背景不一样,应该可以分开看。
以上,留爪、留爪。
第151章
大齐北边常受蛮族侵扰, 有重兵把守,以往每年都会有些小打小闹,但从未真正被攻破过。
北部传回来的战报里, 破城遍地尸山、血流成河,就连守城将的一家、三岁大的小儿头颅都被蛮族悬于城墙暴晒……
朝中上下无不为此愤怒, 皇帝更是气得郁结病重, 当场要求整军北上。
但是对于出征一事,朝中却分为两派、争吵剧烈。
以沈太师为首的南地世家更倾向于议和, 他们不支持发兵北部, 想要平稳度过此事。而北地则更有意应战, 他们常年受蛮族侵扰,对蛮族恨之入骨, 请战誓要将蛮族杀出大齐。
这一吵,世家就开始对立起来。朝堂文臣多出自南地世家, 他们把持着各部, 在沈太师的带领下格外的团结。他们与皇帝对抗,粮草不动、压着大军迟迟不发兵。皇帝没办法,只能调动北边的一些将领,支援护城。
大齐皇帝有心要当个盛世明君,但他被世家牵制,数十年郁郁不得志。不过他是个能沉得住气的帝王,懂得隐忍和退让,一直没有与世家有过冲突。
如今因为蛮族入侵一事, 皇帝与南地一党彻底撕破脸决裂。皇帝觉得此事事关国本, 借‘病重’的理由, 停朝暗中与主战世家联络, 最终他们决定孤注一掷, 撇开南地世家秘密出征,大军先动,以民意裹挟、向南地世家施压。
战场瞬息万变,朝堂还未就出兵一事商量出结果,沈太师派出的‘议和’主将才刚刚出发四天,北部的第二封战报就已传来。
短短几日,北部边关又被下了一城。
而这时,沈太师也得知皇帝拉拢主战世家的消息。他们用大军来鼓动百姓,让百姓误以为朝廷有必胜之心、已出兵北部。百姓们纷纷声援、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要将蛮族赶出大齐的事。
沈太师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太晚,他在西南旱灾和蛮夷入侵两件事上来回奔波,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拉拢说服中立世家上。他没料到一向沉稳听话的皇帝会忽然破釜沉舟,冒巨大的危险、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