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毕,又感叹:“没想到孟小娘子年纪虽轻,却极有魄力,当真将这铺面给租下来了。”
孟锦绣知她指的是后院那截院墙的传闻。
她右手握着杯子,表情和气的朝她笑笑说道:“怪力乱神之事,向来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我倒是不很在意这个。”
徐二娘听着“信则有不信则无”七个字,在嘴里念叨了两遍,脸上露出敬佩之色。
她感叹:“我原先就知道,孟小娘子是个心思玲珑剔透的,没想到竟通透如此,可不正是这么个理吗?”
孟锦绣浅浅一笑,两人略过这个话题不谈,她和徐二娘喝着饮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谈。
就听徐二娘开口:“今年立春之后雨水比往年多,听说南边好些地方的河道都被大水冲了,想来今夏较往年不会太平。”
孟锦绣惊讶看她:“河道被冲?二娘的意思是,今年怕是会有水患?”
第14章 红豆甜粥、小竹牌
徐二娘摇摇头,说自己也不清楚。
她开口:“我也是听家中,在南边做生意的族兄随口一说,具体却是不知道。不过这水患隔几年便要来一次,今年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因这天灾流离失所了。”
孟锦绣看着摇头叹息的徐二娘,联想到她这一世阿娘和阿耶也是因遇到了水患,自此失散多年,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
她抿抿嘴,从高凳上起身,又给徐二娘续了一杯菊花枸杞饮子。
-
与此同时,大理寺里。
江洵刚一迈进院落,迎面就遇见了一副面色不虞的大理寺卿。
江洵自原地停下,恭敬开口:“老师。”
大理寺卿原本一副怒火中烧的模样,见到来人,脸上怒气才消散了不少。
他缓和了脸色,朝江洵看过来:“是砚之啊。”
“谁惹老师生气了?”
江洵亲自扶着大理寺卿在树下坐了,规矩的站在一旁陪着。
大理寺卿一提起这个就来气:“除了我家小九,还能有谁?今早不过是声音大了些,她就同我置气,方才府中人来报,说中午的时候,她竟带着婢子跑出去了。”
“砚之你说说,我一个做阿翁的,说话还不能嗓门大些了?”
“老师消气,学生这就派人去找。”
江洵听着大理寺卿那絮絮叨叨,说到后面略带委屈的抱怨声,放缓了语气耐心安慰着。同时,脸上露出一丝无可奈何的笑。
他说道:“罢了,学生亲自去吧。”
-
小铺面里,孟锦绣正在试用新砌的炉灶。
这灶整体呈覆斗形状,前灶门是拱形,后面是挡火墙,灶面呈长方形——
这是孟锦绣特意要求工匠做的,方便放置东西。
这灶台要比杨三娘客舍里的小上不少,不过因着孟锦绣这铺面小,所以放在这里正合适。
不过,因为是新砌的缘故,在孟锦绣看来,这灶还缺少点烟火气。
孟锦绣就着清水将红豆和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然后将锅摆到灶上。待将清水加满,火升起来之后,她耐心的等着红豆粥煮熟。
这会儿已经到了下午,因着孟锦绣准备的吃食都卖光了,她特意写了个打烊的小竹牌,打算待会儿挂出去。
孟锦绣的毛笔字写的不算太好,但刚穿越过来的那三个月里,阿娘曾细心教导过她写字,故只写这块竹牌绰绰有余
孟锦绣握着笔杆,想到阿娘写字工整娟秀,瞧谈吐也不似普通农家女出身,稍微蹙起眉头。
良久后,又叹了口气。
想这些有什么用,如今阿娘已经去世,阿耶也下落不明,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孟锦绣摇了摇头,从高凳上起身去挂竹牌。
铺子外面,孟锦绣将竹牌挂好刚要转身,回头差点撞上一个人。
孟锦绣吓了一跳,手里毛笔险些飞出去。
那女郎也似下了一大跳,连忙往后退了几步,接着又“咦”了一声。
她对着孟锦绣上下左右的看看,语气惊喜的开口:“咦,怎么是你?”
孟锦绣顺着这女郎的声音看过去。
只见她穿一身浅粉色的襦裙,臂上披一件鹅黄色帔帛,头上梳双髻,脸上画着本朝女郎时兴的桃花妆,圆眼粉面,看上去很是明艳娇俏。
面前这女郎,正是上巳节那日遇到的那位红衣女郎。
想着上巳节那日,她将桃花酥推荐给长辈,因此给自己带来一桩大生意。
孟锦绣笑容灿烂起来,朝她点头:“好巧,竟又和女郎遇到了。”
崔九娘惊喜的看过来:“可不是吗?咦,这卖吃食的铺子,是小娘子开的?”
孟锦绣答了句“是”。
崔九娘迫不及待的问:“今日小娘子这里,可还有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