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对这样的人比较有好感,其中一个婶子也是在布艺作坊里给他做活儿的,是大虎子他娘。
大虎便是当初教了二狗一句半吊子俗语的小男孩,年纪是村里这一批孩子里头算大的一个,是公认的孩子王。
也幸好同上一批村里的后辈年纪差得多,要不然还真就容易被沈富贵那般的人给带坏了。
大虎子沈若也熟悉,虽然贪玩儿但在那群孩子当中是个好哥哥,也会照顾别的小朋友的,以前二狗还总念叨着“大虎哥哥”呢。
村里这群孩子年纪不大,有些小小哥儿也会跟着一起玩儿,但更多的小小哥儿则是待在家里,小小年纪就开始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了。
但是沈若今天发现,多出了许多新面孔在晒谷场上跑着,那些小小哥儿难得出家门来玩儿,还总偷偷朝沈若看。沈若权当不知道没注意,但是偶尔撞上小孩子的视线,便会对他笑一下。
那几个小小哥儿还挺腼腆,没敢上前来过,离得远远的。要是村里的皮猴子瞧见沈若冲他们笑了,那必然是快速奔过来要同他说话的。
但是沈若因着先前拉勾的事儿,今天看见他们了也没啥反应,更别提冲他们笑了。他可是很记仇的。
村长还有些村里的其他事儿要忙活,还要顾着点木工厂,“若哥儿,顾允,这’丰粮筒‘真是多亏了你俩,咱们村里这波一下子便解决了,原本我还想着叫木工厂休息两三日,现在倒是不用了。”
他脸上带着舒心的笑,他们村有了这两人感觉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呢!还叫他找回了自己刚当上村长时候的激情,这些日子有活力的感觉同自家儿子们一个样。
沈若没忍住笑了:“是啊,’人多力量大‘嘛。买家要买一样新东西自然想要亲身试验一番,叫人家觉得好用再买,既然都是要试验,那顺便在咱们村田里试一试也挺好。”
“一举两得。”顾允言简意赅总结道。
“哈哈哈哈,是,若哥儿那日一说我就想到了,现在啊咱们村每家每户都买上了犁,再配上这’丰粮筒‘,以后啊,播种时候都能轻轻松松咯!”沈村长摸着胡须笑道,他年纪大了之后三个孩子都长大了,田里的活计都交给他们来做,原本都不下田了,怕腰直不起来。
没想到有了这“丰粮筒”之后,他三个儿子倒是没下田去,他自个儿站在犁上头弄了。又快又好还稳当,这可真是方便,还不挑人做,只要能在犁上头站得稳当的就能干这活儿。
沈若也是这么想的,科技改变生活,现在可用的材料并不多,但是能用有限的材料依靠自己的脑力和智慧来做出新的、好用的、具有创造力的工具,这一点叫沈若非常的有成就感。
而且这“丰粮筒”大体是自己设计的,但是里面的螺旋状是顾允想出来的,是他们俩智慧的结晶,说的腻歪一点,那就是他们俩的“孩子”。
自家“孩子”被那么多人夸奖,都觉得它好,沈若心里美滋滋的。
一开始设计它的时候也不是为了赚钱什么的,也就是想到之后要播种不想叫自家阿爹太劳累,农家人年轻时候不觉得,等年纪大一点了就会发现年轻时候不注意那些病痛都会找上门来,村里年纪大一点的人多多少少身上骨头上都会有些病症,都是积劳成疾。
时不时就犯个老寒腿啊,腰疼什么的,所以沈若一有了点想法就立刻开始筹备制作,思考可行性了。叫大家都能轻松一点,继而少一点病痛,多出来的时间也能陪陪家里的媳妇和孩子。
村里大多数人,还有沈大山以前就是很少管孩子的,只顾着埋头苦干,田里的活计其实是做不完的,哪怕是农闲时期只要你想干还能去种许多菜呢!
村长准备走了,同沈若和顾允说了不少话,这两个都是沈家村最杰出的后辈,已经不知道引得多少村子羡慕,他心里头也看重他们,只说要是有什么事要村里出面的直接来找就成。
他也听说了先前有人非要问沈若家里赚了多少银钱的事情,结果就是村里都传遍了他们家里要起新屋子,还有做的各种买卖成本也很贵,其实并没有多少银钱也很不容易。
村里传的沈村长自然不会全信,但是要建新屋子这件事他还是信的。
家里一旦赚到了钱第一件事便是能吃饱,之后便是穿暖,然后就要想着能住得好,行得方便。
沈若家里现在有了一匹租来的马儿,叫村里人津津乐道了好些天,出行的难也解决了,那自然就要轮到住的方面。
他们家人也不算少,三间泥瓦房住的紧巴巴,还指不定漏不漏风,肯定是要起新屋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