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茶厂的领导早就站在厂门口等候,看到吴晓梦的车开上来,一个个顿时喜笑颜开,车还没停稳就迎了上来,“吴总,久仰大名!我是韩天勤,是东山茶厂的厂长。”
对方是个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吴晓梦也没拿乔,主动伸出手,“韩厂长,贵厂太客气了。”
韩天勤又给吴晓梦介绍他身后的那些茶厂的领导,吴晓梦一一点头致意。其中一个穿灰色衣服的正是给吴晓梦打了好几次电话的市场经理马明国。
吴晓梦也给他们介绍了己方的副总经理郑东临。
“因为现在不是采茶季,所以厂里的设备都没有开启,我带你转一圈,给你介绍一下我们厂里有那些炒茶制茶的设备,还有我们的茶树,都是十年以上的老茶树,炒制出来的茶叶,味道更加的香醇。”
吴晓梦几人跟着对方往茶厂走,这是个老国营大厂,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东山茶厂给江浙一带供货,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不愁卖,供不应求,但现在不行了,福晋杭州等盛产茶叶的地方陆陆续续注册了很多茶叶公司,他们几乎将从前东山茶厂的市场份额瓜分干净。
工厂即使落后一些,也比顺平茶厂的手工作坊开起来要正规多了。
参观完茶厂,韩天勤又带着吴晓梦去看茶山,看得出来,韩天勤的身体应该不是很好,爬山的时候喘得厉害,吴晓梦都担心他会突然一口气上不来。
“茶厂现在情况非常困难,炒茶师傅们的工资都还没有发下去,吴总,我听说你的茶饮公司对茶叶的消耗量非常大,今天好不容易将你请过来,请你一定要好好地考察一下我们茶叶的质量,能不能符合你们公司的要求。”
吴晓梦对人家为什么请自己过来也心领神会,倒也没有装腔作势地装不懂,她公司确实也有需求,两方共赢的事,为什么要拒绝。
韩厂长直接将人带去了仓库,为了保持茶叶的干燥,仓库四周都用塑料薄膜围着,避免水汽钻进来,正是如此,仓库的空气非常的干燥,但却茶香四溢。
韩天勤对他们的茶叶非常有信心,让吴晓梦随便抓上一包,从仓库出来,当场用暖壶冲泡,请吴晓梦他们品尝。
吴晓梦只能喝个香,韩天勤显然对茶叶懂得多,教她品鉴茶叶,“先是香味,凑到胸口边,就能闻到非常醇厚的香味,其次是口感,我们这个茶叶,喝了之后,嘴里是非常的清爽的,没有一点涩感...”
郑东临对茶有一点研究,低声对吴晓梦说道:“他们这茶确实不错,跟顺平茶厂的差不多。”
茶厂也参观过了,茶也喝过了,接下来就该谈合作的事情了。
顺平茶厂那边,吴晓梦跟人家签了三年的合约,肯定这三年是要优先收购顺平茶厂的茶叶,剩下的部分,才会从东山茶厂采购。
郑东临带来了他们估算的茶叶缺口,今年大概缺口有一千二百斤。他们先跟东山茶厂采购八百斤,毕竟茶叶这种商品保存需要非常小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霉受潮,他们先拉八百斤去用,不够的再追加订单。
即使他们暂时只需要这么多,八百斤茶叶,也能解东山茶厂的燃眉之急。
吴晓梦走的时候,韩天勤亲自将她送到门口,“吴总,冒昧地问一句,我想跟你请教,依你看,我们茶厂的出路会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韩天勤问过自己无数次,他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这么多年,都是别人求到他们茶厂上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坐享其成,这次要不是新来的市场经理马明国执意给吴晓梦打电话,或许他们连这八百斤茶叶都卖不出去,茶厂就只能倒卖设备来支付劳务费了。
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问吴晓梦,是因为吴晓梦够成功,也因为她够年轻,她年轻就代表了新的经商思路,所以韩天勤才会不顾年纪和经验的差距,跟吴晓梦虚心请教。
他们的优势在于有很好的茶园,有不算落后的生产设备。劣势就在于领导班子都是一些思想守旧的人,没有稳定的销售网络。吴晓梦看了一眼他身后的马明国,之前介绍的时候她就有些惊讶,马明国比电话里年轻得多,估计不到三十岁。
“韩厂长,我不是做茶叶的,对你们这一行不太了解。”
韩天勤连连点头,“是,是,真是冒昧了。”语气中不乏失落。
吴晓梦接着说道:“不过在医学上普遍认为,换血能让人体焕发更强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