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随军日常(208)

作者:八极安春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军营本部在沙头角镇,于是沙头角的民兵连连长也和他们一起过来接人。

今年从全国各地下派了好几个不同兵种的军官来宝安,从首都派来的蓝巍是他们当中军职最高的,他是来宝安边防部队当几把手的,由不得宝安的本地官不重视。

杨、蓝一行八人拿着行李一迈出火车门,李文康一干人等马上小跑过来,与他们热情握手、互相自我介绍,簇拥着他们走出火车站,坐进部队派来的吉普车,开往沙头角边防部队营区。

李文康在前面副座侧着身体坐,脸朝向后座的蓝巍,笑容满面、滔滔不绝地跟他介绍宝安县和驻宝安边防部队的基本情况。

宝安县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水产捕捞业,亦有少量的能源产业。

香港那边会有老板过来宝安这边,征得政府同意,开设一些小工厂生产化学品、金属材料、家用电子设备等等这些产品。

宝安毕竟毗邻香港,这边的政府眼巴巴看着对面香港经济腾飞,怎么可能会没有蹭点肉汤喝的想法呢。

只是碍于国家政策,香港和宝安,两边都不敢放开手脚建设大工厂,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

小打小闹总比不打不闹好,多少能解决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

杨思情抱着小竹篓,耳朵听着他们谈话,眼睛贴在窗玻璃上,新奇地观摩76年的深圳。

后世一谈到深圳,第一句话总要说:这里在改革没开放之前是个小渔村。

就她实地到访所见,说“小渔村”有些辱没眼前的宝安县。

相比之前她和蓝巍到过的那个陕西小城镇,沙头角街道上的人流量更多、物产更丰富。

街道两侧的民居都是砖墙瓦顶的平房,很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亦有比较像样的两层小楼。

行人的交通方式大多是骑自行车和步行,街上还有接客的三轮车、拉货的平板车,偶尔能看到一辆小汽车开过去,在人流量多的小镇街道上可谓一枝独秀。

她后来听别人科普,一般开小汽车的,十有八九是从香港过来的人。

三花也从小竹篓里探出脑瓜子,目不转睛地看车窗外移动的陌生环境。

这只奇猫,在上海洋房出生,住过北京军区大院,现在又来到祖国的南鄙之地,从南到北再到南,梅花样的足迹遍布大半个祖国。

这个牛逼,够它在猫圈吹一辈子。

老黄就不一样了,昂首挺胸,从容淡定。

想它戎马一生,跟随部队到过祖国不少地方参加军演、拉练,宝安只不过是它的又一个目的地。

一个可以不必再辛苦军演,尽情纵情声色的目的地,它很快就会知道南方的小母狗是不是比北京的小母狗更温柔、更善解狗意。

秋天到了,螃蟹肥了,老黄的脑袋也跟秋天的螃蟹一样,脑壳一掰,全是黄。

两个男人的谈话终于谈到杨思情身上。

李文康瞥一下像是没干过农活的她:“嫂子看着很年轻啊。”

蓝巍伸手搭上她的肩头:“是啊。年中刚跟我结婚,这还没几个月,就陪着我大老远下部队来了。”

语气十分柔情,旁人一听就听出他很疼爱这个媳妇儿。

这么漂亮,又是新婚,不疼才怪。

杨思情被丈夫的同事问到,不能没有一点反应。

眼睛离开车窗,对李文康腼腆地笑笑。

鹅蛋脸红白分明,眉眼间一片令人见之忘俗的风韵。

李文康回她一个拘谨、僵硬的笑,笑得有点囧,眼睛再不敢乱瞟嫂子。

好吃不过饺子,好看不如嫂子啊。

吉普车没开多久就开到营区家属区,停在部队为蓝巍夫妻准备好的家属房门前。

几个战士帮着把行李搬进屋。

杨思情也跟进去,屋里屋外走一遍,连脸带心,拔凉拔凉的——没有她最想要的独立卫生间。

家属区建在营区腹背,就只是五排瓦房,每排瓦房可住十户,每十户共用一个公共自来水池。

每户屋内,一间卧房、一间厨房、正中的厅堂,仅此而已。

厨房做饭的是土灶,拉风箱的那种。

杨思情上一次看见土灶还是在杨思情B老家。

至于煤气,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能在宝安见到的东西,目前做饭就是烧柴和烧煤球这两种全国通用的方式。

三急要去营区的公共厕所解决,因为部队需要收集农家肥种田。

部队的田地就在不远处,一年到头要种好几种农作物;围绕着家属区,还种有好几亩荔枝林;还有养鱼的水塘、猪圈、牛棚……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杨思情在一张小木板凳上坐下,把三花抱在大腿上机械地抚摸着。

别人看她像是在休息,其实她脑子里又在走马灯一遍自己短暂的穿越人生。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