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问他为什么要主动提供诫命大师的信息给她,李泓远当时没有回答。
看着她走出去的轻快的背影,李泓远想,大概是因为,自己永远也做不到她那样的坦荡和坚守初心。
她是光明的,坦坦荡荡,放在阳光下,纤尘不染。
而他却充满了灰暗。
她是他向往的,却不能达到的。
因此,他愿意看到她做想做的一切的事情,并为她提供帮助。
拿着诫命大师的信息,姜宁研究了一个时辰,然后昏天黑地睡了一觉,翌日和三个孩子吃过早膳,分别送他们去读书学习后,便溜达着出了宫,回到姜家。
这个时节,大家都很忙。
农户要收割麦子,耕种田地,商户要趁着雨季到来之前,抓紧赶路,把货物运到外地,赚回银子。
同样的朝廷也很忙,忙着操心柔然的战事。
后勤需要源源不断的往那里运送粮草供给,船,水路,押送的人员选择,路上会不会遇到盗匪。
这些都是十万火急的大事。
姜宁回到姜家的时候,正好姜若白坐着轿子,急匆匆的出门往宫里赶。
作为内阁首辅,朝廷一日不可缺了他。
父女俩在门口寒暄了几句,便匆匆告别,各自走开。
姜翊在翰林院做编修,是个清贵的差事。
意思就是,清闲,贵气。
还有什么职位,比翰林院更适合世家公子?
只可惜大多世家公子都是草包,并不能凭自己的本事考进翰林院。
姜翊这个富家公子是个例外。
众所周知,翰林院是内阁的储备军。自从姜翊进入翰林院,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了姜若白的接班人,未来的内阁首辅。
当然不是当今皇帝的内阁首辅,而是下任皇帝,或者下下任皇帝的首辅大臣。
总而言之,在姜若白很忙的时候,姜翊这个儿子很清闲。
他留在家中,等着妹妹。
兄妹俩在林紫紫的院子里见面,吃着娘亲准备的零嘴儿,姜宁把关于诫命大师的那张纸摊开,开始商量。
“这老家伙都七十了呀。”姜翊嗑着瓜子,感叹,“这么大岁数不好好念经,还要参和朝事,简直不知死活。”
姜宁道:“问题的重点是,他既然是皇上的替身,为什么却帮皇后说话呢?凤命?事关国运?好家伙,这不是拍马屁,这简直就是资深舔狗了啊!”
姜翊噗嗤笑出声:“妹妹用词儿总是精准且有趣。”
“有趣什么啊,太粗俗了。”林紫紫坐在不远处绣着花,不紧不慢的说了句,“当哥哥的,不要太纵容妹妹,时常纠正纠正。”
兄妹俩密谋收拾老和尚这种事,把丫鬟婆子都弄出去了,却丝毫不避着林紫紫。
林紫紫也只是闲闲的听着,好像在听儿女们拉家常说闲话,从不表态和干涉。
偶尔兄妹俩撒娇支使她去弄吃的喝的,她便笑眯眯的去准备。
第九百三十章
姜宁把点心瓜果吃了个肚圆,和三哥哥商量了半天,晌午还是留在林紫紫这里吃饭。
林紫紫恨不得她日日留在家里,天天在自己眼前。
林紫紫是不在意他们商量什么的,看着一双儿女嘀嘀咕咕的和睦模样,她就心里高兴,连午饭也多吃了一碗。
饭后,柳姨娘和白姨娘过来,看见他们兄妹俩,就都露出羡慕之色。
她们两个的女儿都嫁出去了,虽然嫁的不是皇宫,论自由程度,却远不如姜宁。
除非节日生辰,难得有机会回娘家。
尤其是五丫头姜媛,嫁了伯爵府,论门第,是三姊妹中最低的,规矩却最大,在家里一日三次要侍奉婆母用膳,立规矩。
每每提起,柳姨娘都要抹眼泪。
白姨娘只得安慰她:“好歹五姑娘和五姑爷和睦,能日日相见。你看六丫头,成亲第二天,昭王爷就领兵走了。留着六丫头独守空房,面对那么大个王府,她怎么应付得来?”
两个姨娘俱是失声叹气。
姜翊对妹妹们都是爱护的,虽不如对嫡亲的七妹妹感情深厚,但对姜媛和姜艳也时刻谨记做兄长的责任。
他闻言便说:“白姨娘,昭王爷是立了大功的人,要不了多久就回来了,六妹妹守着王府,等昭王爷回来,必定是要得诰命的。这不算什么。”
白姨娘有几分欢喜:“真的会有吗?这我想都不敢想的。”
“这有什么不敢想的,六妹妹是正经的昭王妃。”姜翊又对柳姨娘说,“至于六妹妹,若是受了什么委屈,尽管回家来说。咱们姜家的女儿被欺负,还不至于需要忍气吞声。明儿我就抽空去一趟伯爵府,震慑他们一番,也叫他们知道知道,不是什么人家的女儿,他们都配使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