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很快就过去早上起床洗漱吃饭,锦红天没亮就起床洗漱,早有小丫鬟给她端过来早饭凑合吃完,天蒙蒙亮就跟着静娘去后院装车,交代燕来一会陪着大娘去老夫人那边,燕夏负责整理大娘的东西,燕回带着小丫鬟收拾她们几个人的东西。
沈卿吃过早饭换好衣服带着燕来往正院去,燕来手里拿着两件带风帽的披风,来到正院老夫人刚吃过早饭还是收拾,看看她进来就指指坐榻示意她先等会,沈卿从燕来手里拿过来一件披风说:“堂祖母,这件披风是给您准备的,您看一下路上穿这件可好?”这个款式的披风沈卿准备了六件,她和老夫人各三件可是怕老夫人万一不喜欢就先拿过来一件,披风是她安排燕师傅铺子里的师傅做的。
老夫人看看她手里的东西很随意的让小丫鬟接过来,巧娘早给她准备了可是卿娘给准备也不好说什么,这时沈卿把她的披风穿上风帽带好说:“堂祖母您的款式跟我这件是一样的,就是料子不同。”宁老夫人听了扫一眼心想着披风还不都是一样,扫过回过头继续忙着手里的东西,可突然反应过来看见的好像和平时的不一样,又转过头来看。
示意巧娘停一下对沈卿招招手,她赶紧走上前让老夫人看,老夫人点点头说:“这件款式不错,可惜只有一件。”沈卿赶紧说:“堂祖母给您做了三件,只怕您不喜欢才拿一件过来。”
宁老夫人说:“行这路上就靠你这三件披风,继续。”后面两个字是对巧娘说的,沈卿把披风脱下来对燕来说:“你去找燕夏把另外两间披风给老夫人拿过来。”燕来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放下往西跨院走去。
巧娘给老夫人穿好衣服,又把披风给老夫人试穿,正好燕来回来把另外两件呈给老夫人,三件披风分别是檀色、墨绿色、红褐色,这三个颜色是老夫人非常喜欢的颜色,宁老夫人看过披风后点点可见沈卿选择布料的时候非常用心,三件中檀色是带了相对厚实的内衬,万一遇到下雨天还是需要保暖一些。
都收拾好两人坐在榻上聊天喝茶,小丫鬟来报说侯爷过来了,沈卿听完赶紧起身,沈尧进来给老夫人问安,沈卿才上前给堂伯父问安,三人坐了没有一盏茶的时间,静娘过来回禀东西都已经装好只等老夫人发话出发。
巧娘在她耳边说过时辰后,宁老夫人说:“静娘你先带着车队出发在城外十里亭等,和你舅母约定在巳时初在十里亭汇合。”后面这句是对沈尧说的。在城里马车不能走朱雀大街只能绕行,哪怕是主人做的马车也不能上朱雀大街,静娘应是又跟沈尧行礼后出门,带着白玉和翡翠往后院去一行人先去城外等着。
这次出门沈卿有四辆车,灶上的婆子和粗使婆子一辆丫鬟们坐一辆,老夫人这边就有八辆车,她坐的有一辆装东西的就有三辆,丫鬟婆子有三辆,另专门给护卫们放东西用的一辆,一行浩浩荡荡的马车从后门出发绕行平康坊后面的那条街直奔城外。
这边巧娘带着珍珠和琥珀陪着老夫人起身准备出发,沈尧陪着宁老夫人走在前面,沈卿跟在他们身后往二门走去,三人分别上了牛车往城外走去。
沈尧陪着母亲坐一辆牛车只留下珍珠和琥珀陪着,他身边的小厮分别坐在两辆车夫的身边,沈卿单独坐在后面一辆牛车,巧娘跟着她一起来到后面来,锦红过来的时候带着一个大大的靠垫,沈卿靠在上面手里拿着九州地域志翻看着,这本书是大哥沈闻刚给她淘回来的,这个时代的书都不是量产,全靠人工手抄的方式,纸质的书更是仅次于绢帛一类贵族书籍,她很早就求大哥这都好几年好不容易买一本回来,只是她不知道这本书是沈闻利用空余时间帮她抄录的。
锦红、燕来、巧娘三人静静的坐在旁边,偶尔小声的说句话生怕影响她看书,牛车行驶一个时辰后终于离开城门,城门外早有管事的等在这里,看见家里牛车过来先过来问安,然后上马走在前面引路,十里亭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地名这一片有很多个亭子主要是家属送行使用,没有路引的人最远只能走到这里不能再往前走。
他们到的时候王老夫人已经等在亭子里,宁老夫人带着沈尧和沈卿赶紧走过去,沈尧和沈卿分别给王老夫人问安,亭子里还有宁侯爷和宁家远房的一位小郎君叫宁远,说好听点是郎君只是宁家高级点的管事,这次出门跟着跑腿按照地位来说比沈卿差上好多,主要是这位小郎君家早就没落就靠着他当差挣的月例过活。
各位主子落座后宁侯爷对站在门口的宁远说:“把人叫过来。”他赶紧称是转身往车队走去,没一会带过来三个丫鬟,宁侯爷说:“这三个是从暗卫营找过来的,分别是宁弈、宁洱、宁珊。” 沈卿这边分配过来的女侍卫叫宁珊(排名第三的意思),早已在劲装外面套上裙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