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别都光站着,快坐下来吃饭,阿无舟车劳顿这些日子,可一定要好好尝尝,祖母亲手为你做的呢。”
“是,是。”
饭桌上,沈弈说起自己这些年的游玩,让沈家人开了眼界。等他说的差不多时,沈伯言和他聊了聊。
善化县的知县依然是谭进,这些年他做得中规中矩,没什么优秀的政绩升迁,也不会放什么错下贬,不出意料的话,还要熬几年的知县。
过了战乱的日子,渭帝一直着实于休养生息,让国家重新繁荣,端看现在繁华善化县,就知道在渭朝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作为县丞的沈伯言特意告了假,他踌躇了挺久才对沈弈开口:“我想让水生过继到我这一房下,你觉得如何?”
乍听了这个消息,沈弈愣了一秒。
我觉得如何?水生又不是我的孩子,我当然可以。
沈弈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他也是这么跟沈伯言说的。
在沈仲行逝世后,悲伤的张氏诞下遗腹子虚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是沈伯言和王氏帮忙照料着他们的。在水生三岁前,王氏手把手把他带大,两人之间的感情不一般。再加上张氏看见水生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死去的丈夫,母子俩人见面的次数压根没有王氏和水生的多,过继一事,早有铺垫。
见他同意,沈家把此事提上日程。
聊着聊着,李氏把话题聊到沈弈还未娶妻上,让他头大同时,搪塞了好一会儿,又听见更头大的事。
他们竟然说起沈鹤归的亲事,说现在先挑选好人家定下来,在等及笄后嫁出去。
在古代小县城十三岁成亲很常见,有家人会让女儿在自己身边多待两年成亲也很常见。
其他人沈弈是管不了,但沈鹤归是他的妹妹,他当机立断打断他们的聊天:
“妹妹的婚事不急,我在家中待不了多久,明年有会试,我打算元旦前到京城先熟悉熟悉,妹妹到时也跟我去见识见识,老关在家里不好。”
他记得小时候的沈鹤归是喜欢出去玩的,家里条件变好了,开始注重言行,她也在家做些针线活和读女戒。人是乖了不少,可灵气同时被磨去了。
“啊,怎么这么急就要离开?”
“这次去多久,什么时候能回来?”
听到沈弈的话,饭桌上的人大多注意力被他要离开的消息吸引住了,纷纷关心地询问。
一直默默无言的张氏张了张口想说些什么话时,一只纤白的手按在她的身上,她抬眉,是坐着自己身旁的女儿沈鹤归。
“阿娘,让我出去看看吧,大兄说的那些风景,好吸引人。”
她低着头,声音压的很低,没有人注意到娘俩的动作。
张氏沉默了许多,望着长大乖巧的女儿,她忆起了小时一家三口都在对方调皮的日子,呐呐道:“好,记得平安。”
第82章
沈弈回家的第二天,风声便传了出去,以前的许多故交登门拜访。
儿时伙伴许作在考上秀才的那一年成了亲,孩子也生了一个。那时的沈弈在学院深造,收到他寄来的书信时,成亲礼的时间都过了,当然没有参加。为此,沈弈备了不少礼物给这位儿时伙伴“赔罪”。
自从沈弈在科举之路上大放异彩,把当初一同学习的同窗甩着脑后一心苦读,他们便许久没有交谈过,寥寥说了几句以前小时候的话,就只剩村子里的学堂可以聊了。
村学这几年开办的挺好的,许作虽说打算继续科举,看能不能走的更远,但他平日里也经常去学堂里教学几次。村学里的学生慢慢的长大,听他说,入学年纪最大的一批十一、二岁的孩童,如今皆快到十五岁,学得还算不错,就等来年下场考科举了。
在学院的这些年,沈弈没有忘记关注自己离开善化县前办的村学,一直有在默默关注,自己考试得来的银子大多是补贴进了学堂。
这些孩童中比入学时少了几个,是中途不读了。按理说难得有读书的机会,没几个希望子孙出息的家庭能放弃。但总归架不住天灾人祸,他们家中的劳动力实在是缺,那孩子到了必须回去的地步。
学堂不是做慈善的,如今里头有二百多号孩童,要供他们到十五岁,沈弈的“小金库”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亏得家中做生意的沈叔举等人和好友帮衬一二,这村学一直开办下去无异于天方夜谭。
说起这时,沈常安有几分无奈。
他比许作晚来一盏茶的功夫,而立之年的沈常安蓄起胡子,不复少年的模样,多了几分沉稳。
过了三年,老里正还活着,沈常安没有接他班。沈弈不管村学的日子,是他在管。他依旧记得老里正的话,协助家族里希望最大的四郎中榜。但沈弈如今是要上京城考会试,当官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