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提倡的是一种双向性的互动式教学,不遵奉权威,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对话来达成共识。
互相的,大会让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沈弈记得有一位大儒讲学五年,四方学士云集,听讲者过千,死后灵柩运回家乡,弟子门生上门奔丧者近千人。
书院史上最著名的是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的"鹅湖之会”,到有朱烹、陆九龄、陆九渊等,争论的双方是朱熹和二陆,朱熹认为要先打好学问基础,然后身体力行,以求人格完善,二陆认为应先端正思想,而后扩充知识。
虽然讲会因双方主张差异相持不下而无果告终,但朱陆争论,意味着理学和心学在这里的第一次交锋。
大会开始了,由几位大儒先开头,抛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一开始有来有往,互有输赢,氛围轻松。直到程大儒和黄大儒碰上头了,果不其然没几句话就观念不和,两派人唇枪舌剑,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打得是不可开交,旁观者看得也是直呼过瘾,并且从两方的对话中也吸收了不少自己觉得对的方面,取长补短。
这场辩论最终是以程大儒胜了半筹,落下帷幕。大会这才进行一半,渐入佳境。
慢慢地不只是大儒之间的辩论,讲台下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也加入其中,提出不少耳目一新的观点,让人称赞。
在愉快的氛围中探讨学术,师友之间平等对待,各抒己见,共同进步。
大会除了辩论外,还有质疑问答。
讲台下的学生提问,大儒回答。或者是大儒提问,学生回答。
其中有一位大儒喜欢用抽签的方式,觉得有把握的学生上台拿签,然后由大儒念签上数字,中者上台,沈弈就是被这样抽中的。
“十号!”
瞅着手心中那明晃晃的“十”,抬头后沈弈回应:“在这。”
他不紧不慢地起身,站与讲台正中,被数万者注视,也丝毫没有显怯色。
“是他,刚刚那个学院的学生..”
在刚刚的辩论中,沈弈是为数不多的和讲台上大儒能够进行几十回,还不显下风的学生,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是三人行学院的学生,还请先生赐教。”
第75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
大儒发问。
沈弈沉思,言道:
“博而能笃,切而又近,如此学问尽鞭辟辟向里,心不外驰,故言仁在其中。盖心存而仁便存,心既在,则仁亦在是矣。指存心便唤作仁,固不可,但离了心,外更何处求仁...*”
...
“此乃国士之才!”
几轮问答过后,大儒的目光看向沈弈变了,亲切地问:“小友,你叫什么?师从何人?”
“学生沈弈,家师林庸,如今在学院师从清正仙长。”沈弈不紧不慢地道出家门,随后不久在讲台下众人崇拜的目光下,回到座位上。
“沈兄,你真厉害!今日过后文坛上必有你的一席之位,怕是要出名了!”
沈弈一坐下,李左郡很快凑了上来,语气激动。他眼睛亮亮的,是真心替好友开心。
“哪里,厉害的人也很多,我今日不过运气好。碰上大儒问的问题,正巧是仙长前些日子教过的。”沈弈语气谦虚,若不是眉间的雀跃还真瞧不出他的心情。
“左郡兄的学问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大会还有两日有余,过不久说不定就从旁人的嘴里说起学院又多出了一位才子。”
喜悦的同时,他没有忘记照顾好友的心情,鼓舞着对方。
李左郡笑道:“那就多谢沈兄了,有那日,我定邀你去一处好玩的地方!”
他眼神中带着几分难以言语的东西,是沈弈看不出来的陌生。
“?”
沈弈暂时没对李左郡说的好玩地方起兴趣,因为他身旁围满来打招呼的学生。
“沈兄...”
“沈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三人行学院每年的大会举行,对挣扎于功名之中的文人来说,无论是让自己的学识为众人知晓,求取世俗“功名”;还有为自己所在的学派提高影响力,寻求权贵赏识等等,皆是难得的机会。
不是所有人都被大儒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的,沈弈是个例外。
原本在学院他就是数一数二的学生,这次三日大会,他的声望更是达到新的高度,在江浙一带也是极有名的。
大会结束后的一天傍晚,从外面回来,满身带着烟火气的李左郡兴冲冲地回到舍里,一眼看见在窗边看书的沈弈,熟捻地坐到对面。
“沈兄,还记得我与你说过大会后,要带你去一处好玩的地方,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