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幅画是真迹,得以百万做单位,卖给收藏家,起码值三百万。
学者把画买回家,还沾沾自喜没几天,就被几个专门搞文物鉴定的行家说是赝品,根本不值钱,三百块钱都值不上。
学者不服气,特别办了个宴会,邀请了各路专家一同来鉴定。
此名家的作品,在市面上已经消失很久,如果能确定画作是真迹,那么它的收藏价值将不可限量。
收到邀请的专家学者们,有的为了能目睹古画真容,不收鉴定费,只要能来看看就行。有些专家已经年过八旬,行动不便,让儿孙辈推着轮椅,也要来亲眼瞧瞧。
大家见到这副古画后,各抒己见,说什么的都有,但绝大部分都认为赝品的可能性更大。
林宇生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反复查看了几遍细节。印章、题跋和装裱细节上看不出任何赝品的痕迹,但这个纸娟太显古老,黄里透着黑,更像是人为做旧的。
很多伪造者,会在古画上涂上颜料,让它们显得古老而真实,不仔细观察,很难鉴别真伪。
“小李,怎么看?”
林宇生询问身边李成伟询的看法,他举着放大镜,眉头紧锁,看样子也是一头雾水,没什么好办法。
“我看这画九成是赝品,纸娟发黄黑的年代感像是人为伪造出来的。”林宇生见李成伟一直不说话,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现在是白天,有强烈日照光就好了。”
李成伟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把林宇生说懵了,他反问了一句:“什么日照光?”
“老师,你听没听过一个说法,画作油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缓慢的降解,画上会留下油墨的有机化合物。现代人的仿照品,没经过年代的累积,那些油墨还不到时候变成有机化合物。”
李成伟说的方法,林宇生也曾在外文文献中看过,经过年代的沉淀,最少要经过百年,古画的油墨在高科技仪器中能呈现出一种光线反应,描线会变成荧光绿色。只是可惜我们还没有引进此等的高端仪器用来鉴别。
“听是听说过,不过没鉴别仪器,还是没办法把能证明年代感的‘有机化合物’找出来。”
“为什么不行?其实并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强烈日光照射下就可以看得到啊!”
林宇生瞪大眼珠子,惊讶地合不拢嘴。
他搞了半辈子研究,“太阳光照射”?听都没听过!真的能有如此简便的方法?
“小李,这方法你听谁说的?”
“我……”李成伟支吾了半天,欲言又止,像是有许多顾虑。
他犹豫了半天。才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我也是听别人讲的,真的假的没试过,也不是很清楚!”
后来,林宇生提议,大家按照李成伟提供的办法,在第二天晌午,太阳最足的时候,把古画拿到强光下观察。
几分钟后,奇妙的事就发生了,古画上的黑色油墨在强光的照射下,变成了荧光绿色。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成功替代了价格高昂的精密仪器?
买了那副画作的学者,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花大价钱把画邮寄到外国的一家大型鉴定中心。鉴定结果和李成伟提供方法的结果居然是一模一样。
一个多月后,接到同行鉴定结果报告的电话,林宇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做梦都没想到身边居然跟着个鉴别的天才,他们这些所谓的教授专家,潜心研究了一辈子,却还不如一个刚踏足此领域的新人手段多样化。
接到电话的当天,林宇生单独请了李成伟去吃饭。
第一杯酒下肚,他就开门见山地虚心请教:“小李,以后老师得向你学习了。鉴定结果出来了,你的说法是对的,那幅画的确是真迹。”
李成伟听到这个结果后,并不怎么兴奋。从鉴定大会回来后,他的情绪就特别低落,又变成个闷葫芦,任何人和他说话,都像是听不见似的在神游。
听着林宇生的表扬,李成伟也不怎么说话,白酒一杯接着一杯,看架势又是想把自己灌醉。
“怎么,又和老婆吵架了?”林宇生看出李成伟的异常,关心地问了一句。
“没有,这一阵子都住在宿舍,没回家!”
“看你怎么心情不太好?”
李成伟慌张地看了林宇生一眼,张了张嘴说了一句:“我……”又摇了摇头,说:“算了!”
“小李,我们师生这么久了,你是可以信任我的!有什么事,你说出来,多一个人出出主意,总比自己憋在心里面好啊!”
李成伟不是不信任林宇生,也不是故意想瞒着他,老师一直都很照顾他,他感动又无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