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季晏明离开了足足两刻钟后,李盛过来给皇帝送了一盏参汤,说是睿王府上特地派人送过来的,道是自己身为儿子不能时时伴在身边替父皇分忧,故而将此盏热汤送了过来,请父皇勤政之余提提精神。
皇帝突然明白了季晏明当时欲言又止的神情。
他那句“京中格局有变”应该指的是睿王,在楚王离开之后可能会有大动作。
毕竟此时派楚王出门可能有两点解释。
一个就是皇帝如今的真实想法,想要给他送点军功,日后能够更好地继承大统。
另外一个则是想让睿王接任储位,怕楚王听到消息之后会闹,所以直接调离京城。
睿王一向自负又狠辣,有了这个消息的刺激后,谁也不知道他将会做出什么样出格的举动。
只是季晏明作为作为臣子,尤其是作为楚王身边的臣子,并不适合直接将自己的顾虑提出来,只能抛砖引玉,点到为止,等着皇帝自己去发现。
睿王当真会如此丧心病狂,再走上当年太子的老路吗?
朝代更替当中,出现过太多类似的事情了。
皇帝也说不准。
但是在他的印象当中,太子入主东宫之前,的确比起睿王更要厚道更多。
太子也是后来太过在意储位,计较得失,再加上身边投机之人的推波助澜,最后才渐渐变成了那副样子。
可睿王尚未入主东宫就表现出了不可控制的一面,若是将来有个万一……那么后果几乎就是不堪设想的。
皇帝近来时时防着睿王,自然不容许三年前的事情再次发生。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皇帝又派了人将季晏明给叫了回来。
“方才你说话时,朕一时走神听岔了,现在想想,季爱卿的话的确很有道理,既如此,就按着你的意思去办罢。”
季晏明的想法也很简单,如今的第一要务还是解决边疆问题,兵部和内阁该走的流程还是一切照旧,不能为了睿王误了军国大事,至于和楚王相关的一些策划,就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了。
依着皇帝的意思,这次出兵调用的基本都是地方兵力,楚王最后也是去往前线督战,并不像上次桓王他们一样出使别国,所以楚王身边只带寻常护卫即可,没有必要像上次桓王他们出使凌国那样带上太多的兵卫。
桃笙听说这个方案之后,拿着季晏明的朱笔在公文上划下重重的一道儿。
“楚王殿下出城的这一路,这里大概会有一些风险。”
“祁将军也是这么说的。”
祁将军是楚王的卫士长,桃笙从前在楚王府中也曾见过几面。
“高风险,高收益。”桃笙轻声道,“但愿楚王殿下这次能够一路平安,大胜归来。”
= =
楚王此次代君出征动静不小,睿王也很快听说了楚王即将带大军前赴北境作战之事。
睿王一惊之下非同小可,当即召集幕僚过来商讨下一步应对计划。
几位幕僚也提出了季晏明预判的两个猜测,但就现在情况而言,皇上对睿王若即若离,却重用了楚王身边的几位大员。
楚王在这次夺嫡大战中已率先完成抢跑,而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到了几乎让人不得不做最后决断的地步。
所以为了谨慎起见,最好还是利用这个契机好好谋划一番,让楚王再也回不来京城。
睿王这两年发展不慢,积累了好些人脉,其中就有一位在兵部的员外郎“恰好”接触到了此事,又“恰好”拿到了楚王的随行人员名单和行军路线。
睿王并不知道,自己身边好些亲近之人都是怀着目的投奔,其中大半混迹的都是皇帝的眼线。
只是一向自负能耐的睿王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以为这些投诚之人是真心实意将他看作了明日之君。
= =
最近的季晏明格外忙碌,苏嘉几次想要跟他商量过礼之事却总不见人。
心中郁郁的苏嘉晚饭晚饭过后对着桃笙抱怨:“知道的是楚王殿下要出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也要跟着去呢。”
“过了这几日就好了。”桃笙安慰道,“楚王殿下也是头一次做这些事情,这会儿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只信表哥一个,他也难免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季晏明的确是一个能给人满满安全感的人,桃笙也是受益者之一,所以对于楚王的行为表示理解。
苏嘉笑着摇了摇头:“好了,我也不过白说两句,时候不早了,你也早些歇息吧,”